“傳統的九寨溝旅游,就是把景點連成一條線。
而老吃家去九寨溝旅游,就是在傳統的景點里,加入……烤腸。”
國慶假期已經遠走,社交平臺上“清假期照片庫存”活動也步入尾聲,在對長假的復盤里,平平無奇的烤腸居然沖上了熱搜。
![]()
沒吃過九寨溝烤腸的人,估計不會理解它有多特別。
而有幸在九寨溝吃過烤腸的人,只會陷入對美食的懷念和渴望中不可自拔:
![]()
總而言之,去九寨溝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之前,是“聽他們說五彩池好看我就來了”“聽他們說五花海好看我就來了”“聽他們唱《神奇的九寨》我就來了”,現在:
聽他們說烤腸好吃,我就來了。
![]()
九寨溝平均海拔2930米左右,十一黃金周前往,氣溫已經偏低,偶爾還會趕上雨天,讓人覺得更冷,體力也消耗得更快……
![]()
比如,想要看到標志性景點樹正群海的全貌,需要爬上對面高高的觀景臺
一邊裹緊身上的沖鋒衣,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因為又餓又冷而生無可戀——下一秒,烤腸的香味鉆進你的鼻腔……
九寨溝的烤腸基本上10元一根,考慮到海拔等外部條件,再加上是超熱門景區,不算貴。
![]()
九寨溝網速快還不忘本,上午烤腸上熱搜,下午就出了回應:不漲價
有人說,九寨溝烤腸未必是真有那么好吃,是大家又冷又餓,讓它顯得分外美味。
可花花世界里到底什么是真的?我只知道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出現了那根對的烤腸。
當然,這不是九寨溝第一次被夸上熱搜,從十一到五一,再從五一到十一,你總能看到人們發自肺腑為它點贊。
![]()
“15.49萬游客涌入,居然一點不擠?”
“你有這樣的九寨溝進入中國,還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從“溝里”出來的人,已經變成九寨溝的兵了。
![]()
這屆游客去其它景區:你是個成熟的景區了,不能把規劃做更好一點?
這屆游客去完九寨溝:5A只是景區的上限,不是九寨溝的上限。
首先,是身為景區的硬實力——美。
![]()
九寨溝五彩池
俗話說得好,“九寨歸來不看水”,大概是兩個人去旅游,一個人掉溝里也發現不了的程度。
86版《西游記》曾在這里的珍珠灘瀑布取景拍攝,四大名著嚴選無需多言。

蘇教版小學語文書,它亦有姓名,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
![]()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因為溝中有九個藏族村寨,故得名“九寨溝”。
正所謂水中十色、林上百彩,去了就明白什么叫“世界只有一個九寨溝”……
“來過一次九寨溝,才明白人年輕時一定不能遇到太驚艷的景區。”
沒有P圖、無需濾鏡,這是九寨溝的官網圖片:
![]()
據說你在網上看到的所有九寨溝圖片都是被弱化過的/圖源:九寨溝官網
這是網友在社交平臺里發布的無濾鏡隨拍:
一模一樣,景色美得嚇人。
![]()
一進溝就會聽取“哇”聲一片/圖源:小紅書@芥末君吖嘿,已獲授權
不過——它的“美貌”,還不是重點。
作為國內幾乎最早“出道”的景區,九寨溝發展時間長、名氣大、游客多。
因此哪怕景致再美,好像也總讓人望而卻步:已經可以想象要等多久了。
對此只能說,只有親自有過體驗,才懂人心中的成見,的確是一座大山。
![]()
望周知:悶聲干大事的九寨溝,才是所有景區中的調度能力天花板。
以剛過去不久的十一假期為例,九寨溝游客數量直接拉滿:共接待游客30.57萬人次。
八天長假里有七天,九寨溝景區的每日接待量都達到了景區最大承載量,4.1萬人。
![]()
假期的九寨溝游客服務中心,感受一下人流量/ 圖源:川觀新聞
然而,涌入如此多游客的情況下,現場仍完全不擁擠、效率更是一流,網上(除了買不到票的怨念之外)全是對九寨溝調度能力的稱贊——
據統計,景區班車2到3分鐘一班,15分鐘就能把所有游客“運進溝里”。
“雖然感覺有哪里不太對……但真的像拉豬一樣,一分鐘拉走一批又一批。”
![]()
旅游大巴上,隨車的講解員會直接告訴你,景區的擺渡車是公交車一樣運行的,想去哪里、在哪下車,也像公交報站一樣井然有序。

上車還能找到座位。
看著路上一輛輛觀光車飛奔而過,走過南,闖過北,旅游排隊“站斷腿”的游客都矛盾了。
想建議第一次旅游不要來九寨溝,否則以后的旅游都成了將就;
但,你第一次旅游要是沒來九寨溝,以后的日子想起來腸子都會悔青了:
為什么,到底為什么,我沒早點來九寨溝?
![]()
不是拉踩,更非夸張,畢竟2024年就有人感嘆九寨溝調度能力的含金量。
“早上7點20排隊,7點30檢票,7點36就上車了。”
“只聽描述還感覺一般,親身感受才能懂那種震撼。”

從檢票到上車 ,仿佛都被誰按下了快進鍵,“我刷劇倍速都不敢這么開”。
一方面,是井然有序的快。
380臺觀光車同時調度,32個檢票閘機同時運作,景區路上觀光車一輛接著一輛。
另一方面,一切并非“趕快把你拉走”這么簡單。
每個景點都有乘車點,所有車輛嚴格限速,并安裝了GPS定位和車載視頻,一有違規,立刻出發警報……
![]()
直觀感受一下班次和秩序 / 圖源:“九寨發布”公眾號
都說“5A級只是景區的上限,不是九寨溝的上限”。
你永遠不會猜到,九寨溝管理能力的盡頭到底在哪里。
有人回憶,早在十幾二十年前,九寨溝的硬件設施就已遙遙領先。
比如當年的自動更換一次性馬桶套袋,至今許多公共場所都還沒用上。
![]()
管理方面,景區內工作人員如同系統NPC,隨時隨地刷新新人物。
要是誰想在景區里悄悄做點什么,不好意思了……
![]()
環境保護方面也沒落下。
![]()
溝內工作人員:我會一直看著的……永遠……
“時間短、入園快、服務優,九寨溝,你這樣顯得過去花錢找罪受的我很呆……”
![]()
不愧是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景區
但贊嘆之外,我們都明白——
對于一個遠離城市、面積極大的自然風景區而言,想做到這一切并不容易。
九寨溝,你到還藏了多少秘密?!
![]()
每個盛贊九寨溝的帖子之下,都有其他景區被拉出來公開處刑。
“如果九寨溝是天堂級,那xxx景區就是地獄級。”
但九寨溝從來沒有什么藏掖,一切公開放在那里,等著其他地方來“抄作業”。
![]()
首先,景區對游客流量進行了全程精確管控。
全網實名預約精準限流,旺季每天限流4.1萬人次,淡季2.3萬人次只是開始。
一方面,說限流就是限流,保護自然,也保護游客體驗,不會為了門票錢,就一個勁兒往里放人。
![]()
另一方面,門票賣了多少,都能看到實時數據,從“趨于飽和”到“已達最大承載量的85%”,顆粒度細到令人驚訝。
![]()
更令人震驚的是,它居然還有自動的候補機制,“一旦有退訂,系統將按先后順序為您分配門票”。
![]()
為了更好控制游客密度,景區內設置了300+個監控攝像頭,實時監測人流密度,預測擁堵點。
一些熱門景點還設有電子圍欄,超限時便會自動觸發分流廣播和引導員介入。
![]()
比如,當系統檢測到諾日朗瀑布區域游客接近飽和,就會立刻動作。
一邊調度觀光車到鄰近站點分流,一邊通過電子屏和廣播,引導分散游客。
你以為的九寨溝:深山老林,現代化肯定一般,就是風景絕到嚇人一跳;
實際的九寨溝:保留自然美景的同時處處智能,先進程度更是嚇人兩大跳。
![]()
線上還可以實時看到景色/圖源:九寨溝小程序
這還只是開胃菜,隨便研究一下九寨溝的調度系統,處處都是“心機”。
由于地域廣大,游客眾多,全景區114個海子之間往返聯絡,本就不容易。
何況九寨溝屬于自然形成景觀,如何避免破壞環境,是重點,也是難點。
因此九寨溝全域使用電動交通網,統一用LNG(液化天然氣)環保觀光車,并禁止私家車進入。
![]()
為了保證運力,景區內配備380輛觀光車和400多名經驗豐富的司機。
![]()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00多名都是長期司機,無論淡季還是旺季都在運營。
而另外100多名季節性司機,則只在旺季工作。
只有這些,當然還不夠。
2021年9月,位于溝口的九寨溝景區立體式游客服務中心正式對外開放。
自此,監控指揮中心24小時在線,并配備專門調度員指揮——
根據GPS定位和人流數據,每5分鐘調發車頻次,高峰期發車間隔僅2分鐘。
每輛觀光車上還配備了導游進行專業講解,不進行額外收費的那種。
![]()
可是,那么多車、那么多景點、那么多游客,一旦有什么意外情況,那還不得一團亂?
此時,景區設計的觀光游覽“Y”字形路線就顯得尤為關鍵了。
雙向循環發車,可以保證運行速度;單線應急通道,則讓交通路線更絲滑。
從進入九寨溝的那一刻,隨著導游的一句“本車一會兒是向左還是向右,還要等候統一調度的通知,已經游覽過左側或右側溝的朋友,請舉手示意我”,九寨溝的調度就已經開始。
![]()
接下來,“從上到下游覽,回到諾日朗中心站,換乘去往另一側的車,然后再次從上到下游覽,回到諾日朗中心站,坐車前往樹正溝各景點,和景區出口”——
絲滑,太絲滑了。
![]()
旺季開通全部支線,淡季關閉部分路段集中調度 / 圖源:九寨溝官網
如此設計的效果很明顯,不同景點人員間錯位調度放置,最大程度減輕人員堆積問題。
主打一個將游客均勻投放,交叉觀景,體驗更好,景色還全部都能看一遍。
難怪從離開的人形容:九寨溝,真正的時間和空間管理大師。
![]()
在游客們沒注意到的地方,九寨溝的自然保護和應急管理措施也很到位。
對于前者,建有水質、空氣、地質實時監測系統,檢測各處環境指標。
景區會每天統計游客活動對植被影響,便動態調整游覽路線。景點們,甚至也能輪休。
![]()
九寨溝全山鋪設地下垃圾收集系統,垃圾通過管道直接輸送至處理站,避免二次污染。
為了管理垃圾問題,景區還設置了獎勵機制:游客帶回1袋垃圾可兌換小禮品,這使得溝內日均減少30%廢棄物。
![]()
插一張九寨溝生態現狀/圖源:小紅書
而在應急管理方面,考慮就更多了。
56處地質災害監測點,及時預警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重大節假日前,對路況等進行排查。
![]()
由于2017年遭受過地震,一些核心景點也加固了抗災結構。
比如諾日朗瀑布,現在就用鋼結構支撐。
![]()
其它還有包括但不限于:設置7個醫療站,4個高原反應吸氧點,配備AED除顫儀和便攜式制氧機;
景區與周邊醫院,還建立了直升機救援通道,能夠15分鐘響應危重病例轉運。
![]()
甚至連上網信號問題,九寨溝都考慮到了。
哪怕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區域,也實現5G信號全覆蓋,保障通信暢通。
“再也不擔心發朋友圈沒信號了,你甚至能看到很多人在直播。”
“你有這樣的九寨溝進入中國,真的建議所有景區逐幀學習!”
![]()
![]()
事實上,九寨溝發展到如今的“景區天花板”,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時間回到近六十年前,這里還是伐木林場,一度有兩千余名伐木工人在這里工作。
彼時為了支援經濟建設,周邊林木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嚴重,不少海子近乎干涸,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隨之頻發。
而隨著伐木工作的推移,人們卻發現越往里推進景色越美……
在許多人尚對旅游沒有概念的年代,該如何保護“女神的長發”?
![]()
當時拍攝的照片,即便是黑白色調,依舊美麗/圖源:川觀新聞
轉折點發生在1978年。
經過多方宣傳和努力,這一年12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九寨溝等4個自然保護區。
![]()
1982年國務院批準九寨溝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兩年后,九寨溝正式作為風景區對外開放。
![]()
1979年工作人員在九寨溝測繪/圖源:川觀新聞
1992年,九寨溝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這標志著地區大規模人類破壞已然逐漸被消除。
為了讓更多國內外游客感受九寨溝的美,這里其實很早就開始發展“智慧景區”。
![]()
2010年的新聞
但九寨溝的位置,正好是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
這里是中國地質構造最為活躍的地區,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地震,九寨溝也是長期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的。
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九寨溝,也曾讓九寨溝遭受重創。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7年的7.0級地震,都使得九寨溝景色被嚴重破壞。
尤其是2017年的地震,使景區足足重建4年,才重新對游客開放。
![]()
地震后的火花海 / 圖源:四川在線
因為一切來之不易,所以九寨溝更懂得珍惜一切,尤其注重環境保護和管理。
“九寨溝是世界遺產地管理的典范。”
在《九寨溝的啟示》一書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資深專家桑塞爾博士就曾這樣評價。
至于調度能力方面,九寨溝其實也曾“跌過跟頭”。
很多人還記得2013年國慶假期,九寨溝因突然人流暴漲游客滯留,交通線路癱瘓,擁堵數公里。
![]()
自然因素不可抗,但能改變的一定改變/圖源:小紅書評論區
當時,即使景區采取應急預案,疏散人群,給游客退票退票,還是造成了一定影響。
很多人認為,這也是推動九寨溝一步步加強管理,發展到如今的重要原因。
后來的九寨溝,充分準備了各種應急預案,比如2024年冬天,突發暴雪導致游客滯留,九寨溝便火速協調處理。
![]()
![]()
有人說,九寨溝是唯一一個能從教訓中吸取經驗的景區,不論是自己經歷的,還是其他景區經歷的。
雖不完全,但這的確也是九寨溝的可貴之處。
出道早,但從不“耍大牌”;名氣響,又從不“恃寵而擺爛”。
從游客管理到環境保護,從交通管控到應急管理,是因為對自然風景的保護、開發與利用,也因為它始終把游客放在心上。
所以還能說什么呢?“我擁護九寨溝成為8A景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