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法律和社會科學
![]()
《法律和社會科學》
“氣候法學”專號
征稿通知
![]()
《法律和社會科學》現(xiàn)為CSSCI、AMI集刊,2026年擬推出“氣候法學”專號。本卷由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張寶教授和侯猛教授共同擔任主編。現(xiàn)就征稿啟事發(fā)布如下:
征稿說明
氣候變化具有“寰球同此涼熱”的屬性。隨著氣候危機的不斷加劇,各國開始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和威脅,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當下的關鍵議題。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議題在中國語境下的特殊表達,如何實現(xiàn)“雙碳”目標成為關乎生態(tài)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jīng)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全局的重要議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jīng)濟社會系統(tǒng)性變革”。
這種變革需要綜合運用法治、經(jīng)濟、行政、科技等多種手段加以推進,其中法治基于其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功能,在推進“雙碳”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相應地,作為研究氣候變化與“雙碳”法治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學科,氣候法學在法學學科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發(fā)展氣候法學等新興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氣候法學的發(fā)展有助于為中國乃至全球氣候治理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和理論支持,推動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實施;與此同時,氣候法學也是一門交叉學科,與氣候科學、生態(tài)學等自然科學以及經(jīng)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高度相關。這些特點使得氣候法學成為法律和社會科學研究需要關注的重點領域。
有鑒于此,為深入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法律制度的回應與演化,推動氣候法的學理化、體系化發(fā)展,促進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法社科研究,構建中國自主的氣候法學知識體系,《法律和社會科學》擬推出“氣候法學”專號,并擬定以下重點征稿主題:
1.氣候法學的基本原則、價值理念與體系
2.法社科視野中的氣候變化及其治理
3.部門法視野下的氣候法學與規(guī)則體系構建
4.生態(tài)環(huán)境法典與應對氣候變化立法
5.比較法和國際法視角下的氣候治理和氣候訴訟
當然,征稿范圍不限于以上領域,只要是討論法律與氣候變化的文章(包括論文、述評)都十分歡迎。本輯專號將于2026年下半年出版。
歡迎學界同人于2026年3月15日前到“法律和社會科學”投稿平臺(http://flsk.cbpt.cnki.net)進行投稿。
《法律和社會科學》編輯部
2025年10月19日
本輯主編簡介
張 寶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法學、環(huán)境資源法學。著有《環(huán)境規(guī)制的法律構造》《環(huán)境侵權的解釋論》,主編《氣候法學》《中國雙碳法治發(fā)展報告》等。
侯 猛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學術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與社會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社會科學、司法制度。著有《司法的運作過程》《法社會科學:研究傳統(tǒng)與知識體系》,編有《法學的11種可能》《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指南》,合譯有《法律與人類學手冊》《碰撞:法律如何影響行為》等。
點擊進入下方小程序
獲取專屬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 | 金夢洋
審核人員 | 張文碩
本文聲明 | 本文章僅限學習交流使用,如遇侵權,我們會及時刪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網(wǎng)(北大法寶)和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見或對相關法規(guī)/案件/事件等的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