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以理念之變引領發展之變》,在開篇便以東風嵐圖汽車為典型案例,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十四五”時期的創新實踐。對于一家成立僅五年的新品牌而言,這樣的亮相并不尋常。嵐圖之所以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不在于它銷量一時出彩,而在于它在央企體系內率先形成了一套從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的完整邏輯,展現了中國汽車產業由政策驅動邁向創新驅動的路徑樣本。
![]()
從發展邏輯上看,嵐圖的崛起幾乎是中國汽車產業結構轉型的一個縮影。過去十年,新能源車的競爭焦點從資本與規模逐漸轉向體系與技術。所謂“新質生產力”,核心在“質”,也就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重塑傳統生產方式的效率和結構。嵐圖的ESSA原生智能電動架構與SOA中央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正是這種變革的具體體現。ESSA讓汽車從“零件堆疊”變為“系統協同”,硬件通用率高達90%,極大提升了研發效率;SOA則實現了軟件定義汽車,使得功能更新與用戶體驗形成持續進化的閉環。這種“從架構入手”的正向開發模式,擺脫了以往依賴外部平臺的“拿來主義”,在央企體系中極具突破性。
![]()
嵐圖的技術積累并非停留在紙面上,而是在產品端形成了清晰的結果。以嵐海動力系統為核心,嵐圖實現了純電、插混、增程多動力形態的融合,尤其是800V嵐海智混技術,將“純電體驗”放在首位,通過360-410公里的超長純電續航打破了混動車型“既不電、也不油”的尷尬。夢想家成為高端MPV銷冠、FREE+上市即熱銷、追光L與泰山備受關注,這些現象背后,是技術邏輯的連續演化,而非市場運氣的疊加。嵐圖從一開始就沒有把目標定在“造爆款”,而是用一整套體系能力去支撐“造好車”。
![]()
值得注意的是,嵐圖的發展速度也在資本層面得到驗證。2025年前三季度,其銷量同比增長85%,連續八個月攀升,累計交付近10萬輛。在中國新能源車品牌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這樣的曲線并不常見。更重要的是,嵐圖在10月初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意味著它希望以資本市場為平臺,構建更加開放、國際化的成長路徑。資本市場的關注,并非單純看重增長數字,而是認可其技術壁壘與可持續盈利模式。正如《經濟參考報》刊登的嵐圖汽車董事長、總經理盧放署名文章所言,國有車企的優勢不在于資源,而在于能夠在國家戰略與市場邏輯之間,找到穩定的增長坐標。
從宏觀角度看,嵐圖的發展路徑正好契合了當前央企改革的方向。它既是東風集團新能源轉型的先鋒,也是體制創新的試驗田。央企的傳統強項在制造和組織,但在市場競爭、品牌建設、用戶運營等方面往往相對保守。嵐圖的經驗在于,它沒有以“央企品牌”自居,而是主動采用市場化機制,以創新和效率為衡量標準,在產品定義、供應鏈管理、品牌傳播等方面形成了更具活力的體系。這種機制上的“自我更新”,恰恰是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層含義。
![]()
根據規劃,嵐圖目前有兩款新車正處于上市前的最后籌備階段。其中,泰山作為華系首款800V智能超混全尺寸SUV,將在11月上市,搭載三腔空懸、EDC魔毯與后輪轉向,目標直指豪華品牌的舒適與操控標準;追光L則計劃于年內上市,集成全域800V智混、5C超充、63kWh大電池和華為ADS智駕系統,是品牌沖擊高端轎車市場的又一次戰略試探。能否通過這兩款車完成“技術—體驗—品牌”三重閉環,將是檢驗嵐圖能否真正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
![]()
如今,嵐圖的節奏與市場幾乎同步,從產品定義到上市節奏、從品牌形象到資本動作,都顯示出央企體系在機制創新后的新速度。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公眾對央企汽車的固有印象,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有資本進入新能源賽道后的成熟形態——不再依賴政策紅利,而是以創新和效率贏得市場。
《人民日報》選擇嵐圖作為頭版典型,更多是一種象征:在“十四五”向“十五五”過渡的當口,中國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以“技術生產力”為核心競爭力的階段。嵐圖的案例說明,央企完全有能力在市場機制下創造競爭力,并在技術、品牌、資本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未來,如果嵐圖能把技術優勢繼續沉淀為用戶價值、把體系能力延展為全球競爭力,它不僅會成為央企新能源的成功樣本,更可能成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個注腳。
![]()
這或許正是《人民日報》所要強調的那句話——“抓住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讓理念之變真正引領發展之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