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亮眼數據的背后,暗藏著不少問題。
文/每日財報 思銘
奇瑞汽車剛敲鐘港交所,阿維塔完成工商變更,東風系的嵐圖汽車更是以四十天極速推進的節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而翻開嵐圖汽車的招股書,一組組數據確實讓資本市場眼前一亮:
2025 年前7個月,公司實現凈利潤4.34億元,成為近五年來首個未上市即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不僅一舉扭轉了2022年凈虧損15.38億元、2023年凈虧損14.96億元、2024年凈虧損9.05億元,連續三年虧損的局面,更是打破“新勢力必虧損”的行業魔咒;
嵐圖的毛利率飆升至 21.3%,僅次于比亞迪(25.1%)位居行業第二,遠超蔚來(13.7%)、小鵬(11.2%)等頭部新勢力。
其銷量從2022年的1.94萬輛攀升至2024年的8.01萬輛,兩年復合年增長率突破100%。
![]()
從數據來看,東風嵐圖看似已打通了“量價齊飛”的正向循環。然而,當我們用放大鏡拆解這份亮眼的“成績”單,卻發現亮眼數據的背后,暗藏著不少問題。
盈利真相:
6 億補貼撐起的“盈利”?
嵐圖在招股書中將“上市前盈利”作為核心賣點,突出強調其是“行業首個實現盈利的未上市新勢力”,旨在向市場傳遞其穩健經營的形象。但深入財務數據可見,這份盈利主要依賴于政策支持,而非完全來自主營業務的市場競爭力。
據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研報,2025年前7個月嵐圖獲得的政府補貼6.42億元,占該科目總額的 82%,遠超同期4.34億元的凈利潤規模。這意味著,若剔除政府補貼,嵐圖當期凈利潤將由盈轉虧,虧損2.08億元。
除了補貼外,嵐圖的財務結構改善也部分得益于股東增資。2025 年7月16日,東風集團股份公告顯示,公司及東風資產管理與嵐圖汽車等股東簽署增資協議。根據協議,東風資產管理將向嵐圖汽車出資10億元,認購約9496.68萬元注冊資本。此舉直接推動了嵐圖負債率在7月末下降至67%。
由此可見,嵐圖當期的盈利能力和負債結構改善,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部資金與政策支持。從長期發展角度看,企業仍然面臨多項待突破的挑戰,包括產品結構的優化、核心技術的自主化能力,以及在資本市場中的持續融資與合規適應能力。這些因素將對其可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銷量結構隱憂:
MPV 單一車險依賴度較高
2024年,嵐圖8.01萬輛的年銷量與超103.2%的增速,在新能源行業中確實亮眼,但銷量結構呈現明顯的集中化特征,主要依賴單一MPV車型支撐,存在一定的結構性風險。
招股書銷量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嵐圖旗艦MPV車型夢想家累計銷量達5.72萬輛,占品牌總銷量的60.1%,僅9月單月銷6832輛,占比高達43.2%,這一比例說明嵐圖對MPV品類具有極為深度的依賴。盡管品牌陸續推出嵐圖Free+和嵐圖知音等新車型,但目前尚未能有效改善“一車獨大”的結構。
![]()
而同樣是專注高端市場的理想汽車,通過L系列多款SUV實現“多車型支撐”,單一車型銷量占比最高不超過40%。嵐圖夢想家占比超60%,一旦該車型出現市場競爭加劇或需求波動,可能對品牌整體銷量穩定性帶來影響。
而且,MPV市場在國內本身就是小眾市場,其占國內乘用車市場份額長期維持在6%左右,遠低于SUV的42%和轎車的52%。嵐圖夢想家所在的高端商務MPV市場,更是小眾中的小眾,增長天花板明顯。
換言之,若未來MPV市場出現萎縮或者競爭加劇,嵐圖的銷量基礎將直接承壓。
研發合作模式下的技術依賴風險
嵐圖在招股書中將“智能化技術優勢”列為核心競爭力,強調通過與華為的深度合作,共同開發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系統,以提升產品在智能化方面的競爭力。然而,該合作模式也引發市場對嵐圖技術自主性的關注。
招股書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嵐圖汽車的研發開支為11.96億元,占同期收入的7.6%,遠低于新能源行業12%的平均研發投入占比,更低于比亞迪(15.3%)、小鵬(18.7%)等頭部企業。
從合作內容看,嵐圖與華為的合作更接近于“技術整合”模式。根據雙方2025年簽署的《全面合作協議》,華為不僅提供乾崑智駕系統與鴻蒙座艙等核心軟件,也參與車型定義、研發調試及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在此架構下,嵐圖在智能系統演進節奏與數據獲取方面話語權相對有限。例如,智能功能迭代需依賴華為的整體產品路線,用戶數據亦存儲于華為云端,嵐圖難以直接用于自身算法優化。
嵐圖方面表示,其技術路徑采取“合作+自研”雙線推進。在自研方面,嵐圖推出了“嵐海動力”混動系統,官方稱其熱效率達46.8%,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與當前領先水平(如奇瑞鯤鵬天擎發動機的48%)仍有差距。在底盤調校方面,嵐圖依托東風集團的制造經驗,在舒適性上獲得一定認可,但在三電系統(電池、電驅、電控)方面仍依賴外部供應,如電池主要采購自東風時代(東風與寧德時代合資公司),尚未布局自主電池研發。
總體來看,嵐圖在傳統車輛工程方面具備一定基礎,但在智能化與電動化核心領域仍較多依賴外部合作。如何在借助華為技術賦能的同時,逐步構建關鍵技術的自主能力,是其未來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力的重要課題。
上市拷問:
港股新能源“寒冬”下的逆勢豪賭
嵐圖選擇在2025年底以“介紹上市”方式登陸港股,試圖借助資本市場募資擴充產品線,但當前市場環境與2023年新能源車企IP熱潮已天差地別。
2024年以來,港股新能源汽車板塊進入“寒冬期”,投資者對新能源賽道的態度從狂熱轉向謹慎,多家車企股價較發行價跌幅超50%。
市場遇冷的核心原因,是新能源行業在價格戰以及極度內卷的競爭化驚嚇,盈利預期逐漸下調。
![]()
根據央媒的報道,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為4.3%,較工業企業平均6%的利潤率偏低。其中,新能源汽車價格戰持續加劇,全年平均降價1.8萬元(降幅9.2%),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這就投資者對新能源高增長的“表象”逐漸回歸理性。
嵐圖此時上市時間優勢不足,既要應對奇瑞的競爭分流,還需直面市場對新能源賽道的謹慎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其上市模式并非常規 IPO,而是“介紹上市”—— 不發行新股、不募集資金,僅實現存量股份公開交易,本質是東風集團“股權分派 + 吸收合并”方案的一環。
具體而言,每持有1股東風集團H股,可獲派0.3552608股嵐圖H股及6.68港元現金,完成后東風集團將從港股退市。
金融分析師認為,嵐圖采用此模式上市,核心目的是先獲取港股“上市身份”,為后續融資、提升估值鋪路,但這種“曲線上市”暗藏多重風險。一是估值不確定,嵐圖H股理論價值基于今年7月31日參考估值中位數計算,約每股11.735港元,但市場波動加劇下,實際股價可能大幅偏離預期;
二是流動性風險,介紹上市不引入新投資者,股份均來自原有股東分派,若股東短期內集中拋售,可能引發股價大幅下跌;
三是現金流缺口,該模式無法為嵐圖注入急需的現金流,而其當前資產負債率達67.2%,后續還可能有產能擴張投入,均需資金支撐,若上市后無法快速啟動再融資,經營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從脫離東風集團到以介紹方式沖刺港股,嵐圖的資本運作節奏遠快于營收增長。但資本市場不會僅關注毛利率數據與短期扭虧的表象,更看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嵐圖尚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總之,在新能源行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關鍵期,僅靠國企背景、補貼輸血與外部技術堆砌的競爭力,注定難以持久。
若嵐圖能在上市后快速調整戰略,如擺脫補貼依賴、優化產品矩陣、重構研發體系,方能在激烈競爭中構建可持續的成長基礎。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