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阿樹寫的第222篇。
上個月,「阿樹看見家味」正式上線京東、淘寶、微店,進入了試運營狀態。
有不少朋友出于對阿樹的支持,陸續開始下單。
上周,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向我反饋,收到食材的時候,箱子是扁的,那種塌拉感,給人的體驗感很不好。
那天晚上,我反饋給了承擔我們發貨重任的弟弟。
我弟是妥妥的杠精人設,他不喜我說這些,覺得我太小題大做,于是深夜跟我抬杠!
他覺得我們這一單不加人工成本,才能賺一塊錢的生意,我還在這基礎上要求用了蜂窩牛皮紙包裝,他能用箱子打包已經是破費得很,天天跟他摳細節。
于是,大半夜在微信那頭對著我一頓輸出,看著他發過來的信息,這要是換作前幾年,我一定也會口不擇言,怎么傷人怎么說!
但那一刻,我決定關掉手機,任由子彈飛一晚,任由他釋放情緒。
![]()
第二天起床,我才和他剖析其中的原委。
我們既然選擇一起創業,就意味著要攜手面對大大小小的挑戰,所有問題的出發點,從來不是指責,而是解決與優化。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盲區:你關注的環節,可能我尚未察覺;我在意的細節,或許你覺得無關痛癢。
這很正常,但關鍵是我們需要給彼此的聲音留一個舒服的窗口。
別一聽見不同意見就哐當甩臉色、瞪眼睛,也別把對方的提醒當找茬、把溝通變成吵架。
說白了,就是哪怕想法不一樣,也先別急著反駁,先聽聽對方“為啥這么說”,讓話能好好進來,讓理能慢慢說開。
畢竟咱是一起干事的,不是來互相嗆聲的,對吧?
我們只有一個“對手”:是問題,不是彼此!
創業路上最耗心力的,從來不是外部競爭,而是內部消耗。
我們的初衷從來只有一個:用一個品牌,實現一家人由內而外地成長,讓這件事,越干越漂亮。
![]()
我們不做互相拉扯的隊友,只做互相托舉的家人——這,才是家族創業該有的樣子。
為了再一次實現內部共識,端午節我又義無反顧地扎回了潮汕老家,當面和弟弟進行溝通,他主動提出了包裝優化方案。
這通折騰沒白跑,心里的默契又續上了。
第二天,爸爸就按我弟的意思,去紙箱廠取來了硬實一點的紙箱。
為什么要去摳發貨時的包裝細節呢?
這就好比木桶效應,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我們前期花了那么長的時間去尋找優質食材,又花了那么長的時間去拍攝產品、去推敲文案、去細摳詳情頁……
我們那么用心做出來的東西,可若最后因發貨時包裝的一絲隨意,讓這份心意在抵達時打了折扣,給客戶帶去了不好的體驗感,給客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前面我們所有的努力不就白費了嗎?
包裝不是最后一步,而是體驗閉環的關鍵一環,是樹見品牌溫度的無聲傳遞。
別讓細節的松散,辜負了全局的用心。
![]()
我們投身這份事業,從來不只是“做事”——更是借由每一次挑戰完整自己,完成自我成長。
能力上,在拆解問題與解決問題中磨出“硬核底氣”,讓每個短板都成為向上攀爬的支點。
人格上,在與他人的碰撞和協作里懂得“收斂與舒展”,把脾氣熬成格局,把棱角磨成溫柔的鋒芒。
格局上,在看得更遠的路上學會“放下與看見”,放下眼前的糾結,看見更遼闊的責任,也看見自己在更大坐標系里的位置。
事業不是謀生的工具,而是照見自我的鏡子。
我們認真做的每一件事,本質上都是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而答案,就藏在這一路“邊做事、邊成長、邊修己”的奔赴里。
作者簡介:阿樹,土生土長的潮汕人,曾因產后失眠陷入身心低谷,憑借老字號食養膏走出困境。此后七年,我從一個“自救者”變成食養膏分享者,幫近6000位寶媽改善亞健康困擾。
為讓「身心調養」更可持續、更接地氣,我創立了「樹見」品牌,篩選道地食藥同源食材,提供能直接融入吃飯、喝水的日常食養方案,探索并踐行「身心綜合調養」的可持續生活方式,致力于陪伴更多人實現身心舒展、內心有力量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