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影視公司準備關門清算,股東趙某聽說要補繳180多萬元出資,便將股權作價10萬元轉給了早已是“老賴”的顧某;53歲的黃某禮在中介包裝下,偽造工作和流水,騙貸48萬元后直接“躺平”,自己只分到一點零頭……這些案例,揭開了“職業背債”黑色產業鏈的冰山一角。
(10月21日《今晚報》)
“不用還錢,還能白拿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代價僅僅是幾年不能坐飛機高鐵,你干不干?”這樣的“暴富神話”,你聽了會不會心動?近來,一種被稱為“職業背債人”的灰色身份,正悄然浮出水面。是時候,把“職業背債”這條藤上的歪瓜裂棗,一個一個摘干凈了。
影視公司股東為逃債找“老賴”接盤,中年男子騙貸后只拿零頭……這些被曝光的“職業背債”操作,背后是一條以信用為賭注、以違法為手段的黑色產業鏈。當有人甘愿用“限高”的代價換取短期快錢,這不僅是個人信用的徹底崩塌,也在悄然沖擊整個社會的金融秩序和誠信基礎。我們該如何約束這種“破罐子破摔”的行為?
“職業背債”,本質上是一場用未來換取當下的危險賭博。而那些所謂的“背債人”,看似拿到一筆錢,實則是整個鏈條里最弱勢、最終被收割的“被宰人”。中介以“白拿錢”為誘餌,把他們包裝成有還款能力的“優質客戶”,偽造工作證明、銀行流水,騙過金融機構;一旦貸款批下來,中介抽走大部分,只給“背債人”留下一點零頭,卻把所有還款壓力和“老賴”的帽子,牢牢扣在他們頭上。
他們或許以為,“不能坐高鐵”不算什么。卻不知道,失信記錄將伴隨一生:房貸車貸無門,子女升學就業受阻……那點所謂的“快錢”,付出的卻是整個家庭未來的代價。
“職業背債”亂象的滋生,暴露出監管、懲戒與信用教育的三重缺失。監管上,有關機構對材料審核不嚴,讓造假材料屢屢得手;懲戒上,雖然“背債人”會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但躲在背后的中介、逃債人卻往往逍遙法外,導致“屢打不絕、屢禁不止”;教育上,仍有人對“信用”二字認識模糊,把失信當作“小事”,在快錢誘惑面前失去理智,最終淪為黑產的工具。
要真正整治“職業背債”,不能只盯著最末端的“背債人”,更要把這條利益鏈上的“歪瓜裂棗”連根拔起。
第一,金融機構必須從嚴審核,借助大數據、實地走訪等手段,把造假材料擋在門外;第二,司法力量要重點打擊組織策劃的中介和幕后人員,讓“操盤手”不敢再伸手;第三,全社會要補上“信用課”,信用,是人生最珍貴的無形資產,一旦丟了,就再難找回。
信用,從來不是可以隨意賤賣的“廢品”,更不是“破罐子破摔”的賭注。我們要讓所有人都明白:人生很長,未來的路,遠比眼前那點所謂“快錢”更值得珍惜。
用不能坐高鐵換錢花?我們真拿那些破罐子破摔的“職業背債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