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笑妍/文
在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上,T臺化作數字與靈感交織的劇場,面料成為會呼吸的智能肌膚,千年非遺在算法中得以重生——這不是一篇科幻小說,而是正在被設計師、被品牌書寫的現實。當虛擬與現實、傳統與未來、技術與人文在秀場中激烈碰撞,我們見證的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一場關于時尚本質的深刻思辨。
![]()
科技:當面料擁有呼吸與思考
科技面料正在經歷從“功能載體”到“情感界面”的質變。時裝周上,特步的女性運動系列仿佛來自“近未來”的衣櫥,通過“三位一體”融合多種功能科技與材料科技為運動者提供出色的功能解決方案。聚乳酸材料、速干纖維、冰絲纖維、熱力纖維等面料融入了對中國女性運動習慣的深度洞察,使得功能性與美學表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諧統一。
![]()
雪中飛的冰雪系列則展現了材料科學的突破性進展。其創新的“SNFL-TEX冰雪墻系統”集成兩大創新科技矩陣構建全天候御寒屏障;“云嶙內甲保溫艙+熱濕平衡透汽”聚能御寒加持防水功能,強韌抵御風雪濕寒,實現動態循環溫控。這些創新讓羽絨服不僅是保暖工具,更成為可穿戴的“微氣候系統”。
在這里你能看到,科技面料已從單純的功能性材料演進為連接身體、環境與情感的重要媒介,正在重新定義著穿戴體驗的本質。
綠動:可持續時尚的詩意革命
本季時裝周最動人的篇章之一,莫過于可持續發展從口號走向詩意的過程。FUMENGKE用回收材料演繹五行哲學,將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與綠色循環進行深度連接,以東方智慧為可持續時尚賦予更深層的文化內涵。衫也晴之的“椿”系列同樣運用庫存材料、回收材料,采用“減法”設計理念,通過自然、時間與生命的詩意敘事傳遞慢節奏與可持續理念。
![]()
華峰千禧的“綠動纖峰”主題大秀開場由機器人與孩童共同演繹太極,寓意著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隨后登場的數字模特身著千禧品牌氨綸服飾,將面料的彈性、垂墜感等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展示本身就是一個可持續宣言:通過數字技術減少實物樣本的制作,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
![]()
T臺上,從“金頂獎”設計師陳宇運用嘉柯新材的水性人造革、植物素皮等生物基材料,真維斯攜手最佳男裝設計師黃剛運用恒碳科技的以生物基PDO為核心原料的PHA Z2501全域可降解塑料3D打印,到中國紡聯可持續創新專區推出的LCAplus碳管理平臺、DPP數字護照和時尚森林計劃等,可持續已從單一的材料革命升級為全產業鏈的系統工程。
在這里你能看到,從材料創新、生產工藝到消費模式的完整可持續生態系統,標志著中國時尚產業正走向深度綠色轉型的新階段。
繆斯:當AI成為創意合伙人
![]()
時尚是人類的前沿思考,在本季時裝周上,我們見證了她與另一種前沿思考——AI的深度共鳴:從情感上握手AI,我們仿佛觸摸到文明新紀元的邊界;從理性上觸摸AI,正在重塑時尚產業的創作、生產和消費鏈條。YOUYILIN本季發布主題是“以愛之名”,靈感來源于電影《她》,探討的是人與AI之間的愛情與救贖。品牌聚焦于構建人與AI的情感寓言,展開了千禧年代的反烏托邦式的服裝暢想曲,引發對技術倫理的深度思考,展現出AI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潛力。
Bronze Lucia 則以夢幻少女探險為主題,通過數字技術、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個既真實又超現實的時尚夢境,數字、潮流、文化IP跨界融合,證明科技能夠增強而非削弱時尚的情感表達。
設計師黃斯赟的“虛實丹青”則讓AI深度參與創作過程。通過開發專門的繡花算法,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筆墨韻味轉化為數碼繡花的針法語言,帶來“時尚+藝術+科技”的個性化定制,這種跨界在數字與工藝的邊界地帶開拓出新的美學疆域。
在大企業大品牌的實際生產過程中,AI已成為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工具。歌力思近兩年積極布局,AI技術融入“設計—供應鏈—商品管理—品牌運營”全鏈路,在設計環節借助蝶訊AI、Look AI、ChatGPT等工具,設計效率明顯提升。迪尚集團通過創新應用AI等數字化技術,構建智能化設計體系和動態試穿體驗,目前已實現10余個細分工裝行業的專業化生產制造,近兩年銷售額均保持20%—30%增長。
在這里你能看到,AI不是過往的替代者,而是使其煥發新生的催化劑。
![]()
數字:編織虛實相生的時尚宇宙
在本季時裝周上,數字技術已突破“展示”的局限,成為編織設計語言的一份基因。紅都的“經緯山河”大秀,構建了令人驚嘆的混合現實場域:巧妙地將數字設計與3D打印技術融入非遺工藝,創造出一種“可觸摸的文化體驗”,觀眾通過互動裝置,不僅觀賞服裝,更能夠親身感受非遺技藝的溫度與厚度,讓每一針每一線都在虛擬空間中獲得新的生命維度。而南方絲巢與呂越的合作則讓壯錦這一古老工藝在3D打印的催化下,化作蝴蝶破繭般的視覺詩篇。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秀中使用的真絲壯錦,來自南方絲巢所屬企業廣西嘉聯打造的“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提花生產線”,傳統工藝在現代科技的賦能下,實現了從織造到設計的全鏈路創新。
![]()
![]()
而京司坊的“光韻實驗室”堪稱一場技術驅動的文化復興運動——用3D光固化技術將汝窯天青的釉色“生長”于織物之上,讓宋韻美學在科技中完成跨時空對話,特別設計的“青空疊境”意境,通過精密的光影計算,使絲綢面料在不同角度下呈現出瓷器特有的開片紋理,這種對材質可能性的深度挖掘,展現了數字技術與傳統工藝融合的無限潛力。馬克華菲與“金頂獎”設計師張肇達合作的高定秀,則通過服裝與光影、材質的虛實交融,挑戰著人們對服裝、身體與空間的固有認知,在虛實交錯中完成了一場哲學思考。
在這里你能看到,科學與傳統并非對立,而是在深度融合中相互成就、共同進化。
2025 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正在形成的“科技人文主義”時尚圖景。在這個圖景中,科技沒有淹沒個性,反而成為表達個性最銳利的筆;“它”也未摧毀傳統,而是為其搭建起通向未來的橋梁。從數字織機到AI設計,從植物染料到虛擬秀場,科技正在讓時尚變得更智能、更綠色、更包容。
這不僅是一場科技的勝利,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