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知,是會隨著年歲與閱歷的增長,不斷變化的。我對楊振寧先生的“認識”,從“童真的怨氣”到“理解的慈悲”,跨越了整整三十年。
![]()
“初識”楊振寧,那時我才7、8歲,剛上小學二三年級。為了迎接“普九”驗收,新建好的校園,裝飾一新。教學樓前的長廊,掛了很多科學家的頭像。我在最顯眼的位置,看到了牛頓,愛因斯坦,還有一張熟悉的中國面孔。在那張“中國臉”的頭像下面,寫著“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幼小的心靈升起一股“與有榮焉”的歡喜雀躍。
可是,當我的視線掃過后面的“美籍華人”幾個字的時候,心好像被針扎了一下。剛剛的歡喜瞬間就被怨氣淹沒了。怎么是個“美籍”華人?好好的“中國人”不當,為什么要去當“美國人”?這就是“不愛國”。
![]()
那時候的我,不久前才戴上紅領巾,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老師跟我們講,老一輩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只為讓祖國更強大。那些優秀的偉大的科學家,比如錢學森,克服艱難險阻,突破層層阻撓,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回國,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報效祖國。
在當時的我看來,科學家就得像錢學森那樣。這個楊振寧,學成不回國,就是不愛國,還加入美國籍,這是對祖國的背叛!剛剛因為他獲得諾貝爾獎產生的那點崇拜,此刻全被“不愛國”的怨恨取代。我真想把他的頭像扯下來,摔到地上,再踩上兩腳,以解我心頭之恨。只是他的頭像掛在高高的墻上,我夠不著,學校也不允許,只能暫時咽下這口惡氣。再經過他的畫像前,我都忍不住要瞪上兩眼,抒發心中的怨恨。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我幾乎遺忘了他的存在。一個“忘了本”的“美國人”,想起他就來氣,還是忘了的好。
![]()
再次聽到他的名字,我已經上高二了。那一年,學校組織召開學年表彰獎勵大會,其中有一項叫“嘉寧獎學金”的獎項,頒發給了一個已經高中畢業,去上大學了的學長。
老師介紹說這個“嘉寧獎學金”由我校的一位老校友發起,得到了楊振寧先生的大力支持。“嘉寧”二字便取自他們的名字。那位得獎同學的父親,還告訴大家,楊振寧教授在清華授課,他兒子還有幸聽過楊振寧教授講課。
那時我已經17歲了,即將成年,再也不復當年的小孩子氣。我開始懂得了思考,懂得了要用自己聽到看到感受到的去甄別,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時候,我對他的怨氣沒那么重了。他現在功成名就,卻還愿意俯下身來,支持我們這個貧窮落后的小縣城的學子發展物理興趣。他明明已經是業界泰斗了,還甘當“教書匠”,在清華授課,這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
![]()
有道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在美國舒服自在,吃香喝辣了那么多年,突然要讓他放棄高官厚祿和優渥的生活,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過苦日子,也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人無完人嘛,都是凡夫俗子,誰還沒點自己的小心思了?就連“82歲的楊振寧迎娶28歲嬌妻”這樣的爆炸性新聞,也沒引起我的關注。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一個功成名就的老鰥夫,遇到了一個年輕漂亮,溫柔體貼,知情識趣的“解語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有何不可?
一年后,當我得知當時那個因為聽到“楊振寧教授在清華授課”的消息,激動地直接沖上領獎臺的同學,從此更加發奮圖強,從年級30名左右直接沖到了市狀元,省第二名,以高考總分727分,物理滿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物理系錄取時,我突然覺得他其實也挺偉大的。
雖說他沒有回國為國效力,但他也關注著祖國的年輕學子們,就連我們這邊遠小城的學子,也在他的感召下奮勇向前,希望將來能夠投身自己喜愛的物理事業。他不回來,但培養帶動了一批后來者,也算是為祖國做貢獻了。他就算是成了一個“美國人”,貪戀美國富足的物質生活,不肯回國,至少心里還是記掛著中國的,沒有完全“忘了本”,忘了自己的根在中國。
![]()
只不過被他帶動的人不是我,高中畢業,進入一所籍籍無名的大學,開始勤工儉用,當初的那股熱乎勁兒也就慢慢的散了。畢業后,我忙著工作,忙著生活,“楊振寧”這三個字,再次被我丟到了腦后。
后來,有一天,一則“楊振寧放棄美國籍,再次加入中國籍”的消息在網上刷屏,鋪天蓋地的都是“楊振寧在美國混不下去了,回國養老來了”的惡評。就連多年前他迎娶翁帆的事情也再次被翻出來,“老牛吃嫩草”的嘲諷此起彼伏。
此時的我,已近而立之年,早過了感情用事的階段。對此言論,我的心中再掀不起半分波瀾。我 記得大學的時候,有一次邀請了一個很知名的專家來學校開講座,講得是為人的品性問題。互動環節,有一個很優秀的同學上臺分享,提到自己像“狼”。他的本意是想說自己勇敢,堅韌,有拼勁,懂協作,卻不知道底下哪個同學突然很大聲的喊了一句“色狼”。
![]()
就在大家都被震驚,老師也變了臉色的危急時刻,那位同學從容不迫的接過話頭:“我也是這蕓蕓眾生中的一個癡情漢,敢上云霄舞仙子,那才叫浪漫。”該同學的話尚未結束,下面便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那位專家贊賞的看著臺上分享的同學,夸獎他不會是“不愧是王安石的后人”,還說他確實像他的名字一樣“自強不息”,卻有“君子之風”(他在剛剛的分享中介紹了自己是王安石的后人,名字出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那位在臺下起哄喊“色狼”的同學,主動站起來道歉。那位專家笑了,“要不是這位同學的起哄,我們大家還沒眼福看到王同學這么君子坦蕩的一面。這位同學敢于承認錯誤,并且知錯能改,亦不失君子品行”。
![]()
現在再看楊振寧“82歲娶28歲嬌妻”這樣的“桃色新聞”,我到覺得有些佩服他了。82歲怎么了?82歲就不能追求自己的愛情了嗎?人家兩個你情我愿,結婚10年了,感情依舊甜蜜。很多在世俗看來“門當戶對”,非常“般配”的“天作之合”,婚后日子過得雞飛狗跳,要不了幾年就反目成仇,分道揚鑣的要多少?我們有什么資格質疑別人的私人感情問題?人家坦坦蕩蕩的面對自己的感情,結為名正言順的合法夫妻,這難道不正說明人家是“君子坦蕩蕩”嗎?
至于“回國養老”的說法,就更不一提了。楊振寧可是享譽全球的科學家,早已功成名就,在美國也是頗受尊重的。他所擁有的名譽地位和物質財富,這一輩子都吃不完用不盡了。就算現在"老了,干不動了”,想要“退休”,過點清閑舒適的生活,人家繼續在美國享受不好嗎?干嘛非要跑回國?
更何況,人家的“回國”,可不是光人跑回來了。人家是“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加入中國國籍”。但凡有點常識,都應該知道,中國國籍可不是想加入就能夠加入的。國家肯破例讓他重新加入中國籍,就證明他必然為中國的發展(特別是物理科研方面)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卓越貢獻。
![]()
再說了,就算楊振寧不是功成名就,載譽而歸,只是一個在外打拼漂泊了大半輩子的普通老人,他已經93歲高齡了,在垂暮之年,想家了,想要落葉歸根了,這難道不是一個人之常情嗎?我們難道連一個老人這么點最樸素的愿望都不能接受嗎?
當年,他不肯回國,我們罵了他這么多年,說他“不愛國”,說他“忘本”。現在他功成名就,想回來了,也確實回來了,不正說明他沒忘了自己的根在中國嗎?國家都認為他為祖國做出的貢獻,值得為他破例,我們為什么還要口出惡言呢?
楊振寧歸國后的這10年,也是非議不斷的10年。面對漫長歲月中的非議與誤解時,他從不辯解,不駁斥,只安心于清華園教書育人,只專注于他認定該做的事——提攜后學,貢獻家國。這份在巨大輿論漩渦中始終保持專注與坦然的定力,這份將個人浮名置之度外的豁達,正是“寧靜致遠”最深刻的示范。
![]()
我豁然省悟,當年,“嘉寧獎學金”或許只是寄望于后輩在學術上潛心鉆研;而今,楊老用他的一生,為這“寧”字注入了“立德”的靈魂——在喧囂中守住內心的寧靜,方能抵達真正高遠的境界。
如今的我,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經歷了工作和生活的磨礪,讓我真正懂得了世界的復雜和選擇的艱難。我徹底理解了他當年的選擇。他是要觸碰宇宙奧秘的科學家,不是僅有熱血就足夠的。他需要最頂尖的實驗設備、最前沿的學術團隊。這些,只有當時的美國能夠提供給他。他若想繼續進一步的研究,不得不加入美國國籍,才能有機會獲得這些支持。
當年的他,選擇“不回國”,是因為當時我們的祖國還無法提供的讓他施展才學的舞臺。讓一位頂尖的科學家,回到一個無法支撐他研究的地方,無異于讓一位王牌飛行員,赤手空拳地扛著一架模型飛機去翱翔太空。那不僅是徒勞,更是對才華的巨大浪費。他選擇留在美國,是為了在人類智慧的巔峰,繼續向上攀登。這無關愛國與否,而是一個科學家對科研生命的極致追求。
我也完全理解了他晚年的“要回國”。如今的祖國日益強盛,科研力量正在穩步提升,他帶回來的一身無價的學識、國際的視野與培育后輩的赤誠,有了發光發熱的舞臺。這是一個科學家對自身使命最理性的忠誠。
![]()
三十年,我從一個充滿怨氣的孩子,走到了一個試圖理解的大人。這條漫長的路,讓我明白:評價一個復雜而偉大的靈魂,需要的不是瞬間的情緒,而是時間的沉淀,與一份將心比心的深刻的慈悲。
讀懂一個人,有時需要一輩子;理解一個選擇,可能需要一個時代。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一部宏大的巨著。我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讀懂其中的每一個公式與定理,但我用了三十年,終于讀懂了其中最溫暖的人性注腳。這座由誤解通往敬仰的橋梁,是由時間、閱歷和一份將心比心的共情所筑成。
楊老千古。這份遲到的理解,愿能匯入紀念您的星河,雖微茫,但真誠。
![]()
一篇長文(我眼中的楊振寧:從花邊新聞到心中豐碑,一個普通人的認知轉變史),仍覺意猶未盡。那些最終沒有寫進去的、最私人的認知歷程,我原本想把它凝練成了一篇小短文,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拾,不知不覺又寫了三四千字。
從7歲到30歲,我不敢說讀懂了楊振寧,只能說是重新認識了他,也終于理解了他。你是否也曾對某個人、某件事,有過這樣漫長的“理解之路”?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認知轉變”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