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走了。
一位為科學奮斗一生、晚年毅然歸國的物理巨匠,還沒被好好緬懷幾天,網絡上就開始上演令人作嘔的“遺產大戲”。
![]()
什么“遺囑曝光”“18億財產分配不公”“翁帆只分到一套沒產權的別墅”……
一條條精心編造的謠言,像蒼蠅一樣在各大平臺亂飛。
更可笑的是,稍微有點記性的人都該記得,早在 2017 年,類似的 “遺產糾紛” 傳言就被楊振寧的助理狠狠打臉:“完全是胡說八道,連基本常識都沒有。”
可如今先生尸骨未寒,這些謠言換了個包裝又卷土重來,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配圖 “分析” 財產流向,把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身后事,硬編成了狗血家庭倫理劇。更諷刺的是,造謠者一邊罵 “楊振寧對翁帆太薄情”,一邊又吹噓 “家底厚達 18 億”,前后矛盾的話術里,藏著的全是 “流量變現” 的算盤。
![]()
先給這些謠言潑盆冷水:楊振寧根本就沒有所謂的 “18 億遺產”。作為清華教授,他的主要收入就是國家發放的薪資,那些造謠 “網紅帶貨式高收入” 的人,怕是不知道先生回國后的生活有多樸素。81 歲扎根清華園 22 年,他不僅早年不領年薪,還把美國的房產捐給學校,稿費和演講費大多投入到科研基金里,連給大一新生上課都堅持每周兩次,82 歲的高齡還在課堂上搶占課間 5 分鐘補充知識點,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囤積巨額私產?
![]()
再說翁帆的所謂 “待遇”,更是無稽之談。網傳的 “無產權別墅”,其實是清華分配的校內住房,本來就只有使用權,這是高校對資深教授的常規安排,跟 “遺產分配” 半毛錢關系沒有。那些煽風點火說 “翁帆吃虧” 的人,怕是沒聽過楊振寧曾公開說過的話:“翁帆是上帝給我的最后一份禮物”,也不知道這對攜手走過 21 年的伴侶,在清華園的 “歸根居” 里,掛滿了一起旅行的合影,過著低調平靜的生活。翁帆接受采訪時早就說過,楊振寧給了她 “一個純凈的世界”,這種精神層面的契合,哪里是鍵盤俠能懂的?
![]()
更讓人寒心的是,這些謠言把公眾的注意力從先生的貢獻上徹底帶偏了。我們該記住的,是那個 7 歲住進清華園,12 歲就敢說 “要拿諾貝爾獎” 的天才少年;是 35 歲站在斯德哥爾摩領獎臺上,讓華人首次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領域揚眉吐氣的科學家;是 81 歲放棄美國國籍,毅然回國喊出 “我的身體里流著中華文化的血液” 的愛國者;是 95 歲還堅持每天去科學館查資料,為清華高研院籌措 1 億多元資金,引進王小云、姚期智等頂尖人才的學界泰斗。
![]()
央視給楊振寧的感動中國頒獎詞說得好:“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 他的 “楊 - 米爾斯規范場論” 至今影響著物理學發展,他培養的學生遍布國內外科研一線,他推動的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讓我們在世界科學界有了話語權。可這些硬核成就,在謠言面前竟然成了 “背景板”,取而代之的是捕風捉影的家庭八卦。
![]()
或許有人會說 “看看熱鬧而已”,但這些看似 harmless 的謠言,傷害的何止是逝者的尊嚴?當 23 所高校都在以學術研討會、緬懷室等方式紀念先生時,網絡上的謠言卻在消解他的精神價值;當他的學生還在整理他的科研筆記時,鍵盤俠們卻在編造他的家庭糾紛。更可怕的是,這種 “消費逝者” 的風氣正在蔓延 —— 只要能博熱搜,就可以無視事實,只要能賺流量,就可以踐踏底線。
![]()
其實辨別這些謠言很簡單:但凡涉及 “遺囑”“巨額遺產” 的內容,只要沒有官方消息,全是假的;那些七年前就被辟謠的舊聞,換個時間再發,依然是謊言。我們紀念楊振寧,不該是轉發狗血八卦,而是去讀讀他的《物理學中的對稱性》,了解一下他推動的清華高研院成果,哪怕只是在心里默念一句 “先生,一路走好”。
其他的,少想,少傳,少蹭。英雄的墓碑上,不該刻著流量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