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畔,每年有近10萬只候鳥在此棲息繁衍。近岸紅樹林群錯落有致,遠處摩天大樓鱗次櫛比,國際紅樹林中心坐落其中,構成一道亮麗的生態風景線。作為國際候鳥遷飛休息地和中轉站,深圳灣日益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生態福祉。
202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致辭,正式提出“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重要倡議。這為深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化國際合作提供了有力抓手與落腳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提出,全面加強天然林和濕地保護,完善森林、草原和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得益于精心制定的濕地保護規劃和生態監測措施,以及科學有效的舉措,深圳濕地的生態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十四五”期間,深圳已完成紅樹林營造面積15.48公頃、紅樹林修復面積103.08公頃,并在紅樹林保護、濕地修復以及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作為全國唯一地處都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守護著候鳥的歸途,滋養著城市的生機。為加強保護,深圳市檢察機關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聯盟,推動建立粵桂瓊十地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檢察聯盟,并與環珠江口檢察機關會簽《紅樹林濕地物種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共同奏響保護紅樹林的協奏曲。
“這賦予了府檢聯動新的內涵。”深圳大學大灣區紅樹林濕地研發中心研究員周海超深有體會。他曾參與多起涉紅樹林公益訴訟案件,并提供案件線索或者提出專業意見,為“檢察+行政+社會”海洋保護共同體提供了更好的注解。
《綱要》明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2023年,深圳率先探索紅樹林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完成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在此基礎上,2024年,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檢察院(下稱“前海檢察院”)聯合深圳自然資源部門,首次通過司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認購紅樹林碳匯,開創了深圳“司法+藍碳”工作樣本。今年,深圳市檢察機關聯合多個部門出臺適用認購碳匯履責方式的實施意見,專門對認購海洋碳匯(藍碳)作出相關銜接安排。
“未來我們將推動生態基地納入紅樹林碳匯監測范圍,探索引入更多元化的替代性修復舉措。”前海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副主任彭康介紹。今年6月,粵港澳大灣區首個以紅樹林濕地為主題的“檢察公益訴訟生態修復示范基地”在深圳前海桂灣公園正式揭牌,5000余株紅樹苗已補種到位,520噸紅樹林碳匯完成核銷。這次檢察機關探索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新嘗試,也將承載著司法修復生態的檢察智慧,為加速全世界紅樹林的保護和恢復工作,以及豐富生物多樣性作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劉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