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3 年的元朝大都,國史館里的燭火亮到深夜。史官們圍著三大箱宋、遼、金的檔案,吵得臉紅脖子粗。有人拍著《宋史》手稿喊 “宋是正統”,立馬就有金朝遺臣跳起來反駁 “金占中原百年,憑啥不算?”
這場爭論,像一根刺,從元朝扎到明朝,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被一位皇帝用 “五行玄學” 拔掉。可剝開 “正統” 兩個字,藏著的從來不是歷史對錯,而是新王朝的生存之道。
一、元朝:三史并修,實則和稀泥
蒙古人騎馬打下中原時,沒料到會被 “正統” 兩個字難住。
他們滅金用了 23 年,滅南宋用了 45 年。按漢人的規矩,只有正統王朝才配被修史。可金滅遼、宋,元又滅金、宋,這 “連環繼承” 的賬,怎么算都繞不過去。
![]()
元初有個叫楊維楨的文人,寫了篇《正統辨》,直言 “宋雖南渡,正統在焉;遼金乃夷狄,只配作‘載記’”。這話捅了馬蜂窩 —— 金朝遺臣王鶚當即反駁,說 “金據開封、洛陽,管著五千萬人;南宋躲在江南,才兩千多萬人,誰是偏安?”
王鶚不是普通人,他曾是金哀宗的翰林院學士,元朝修史時還被請去當顧問。他一反對,滿朝的金朝舊臣都跟著附和,楊維楨最后被逼得辭官回老家。
1345 年,丞相脫脫實在吵不動了,拍板說 “全修!各寫各的史!” 于是《宋史》《遼史》《金史》同時出爐,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 “三國并立” 的官方修史。
可這妥協里藏著貓膩。《金史》里大書特書 “金太祖娶六十老婦生子,是天意”,把金朝的建立吹成 “天命所歸”;元滅金后,官方文書里說 “繼承金統”,可滅南宋時,只說 “平江南”,把南宋當 “地方割據”。
史官們心里都清楚,這哪是認正統?不過是蒙古人怕得罪漢人和女真舊部,玩的 “端水” 把戲。可這水沒端平 —— 漢人覺得南宋委屈,女真人覺得金朝沒被正視,爭論壓根沒停。
二、明朝:喊著 “驅胡”,卻認了元朝正統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喊出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按說,明朝該徹底否定金朝,把南宋捧成唯一正統。
可朱元璋轉身就打了自己的臉。他在登基詔書上寫:“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天命所歸。” 不僅認了元朝的正統,還讓史官修《元史》,把元朝當 “前朝” 對待。
這不是朱元璋心軟,是沒辦法。如果否定元朝正統,那明朝推翻元朝,就成了 “反賊”,而非 “承天命” 的新王朝。可認了元朝,就得連帶認元朝承認的 “金統”—— 畢竟元朝自己說 “繼承金統”。
這矛盾讓明朝人陷入了 “精神分裂”。
科舉考試考《宋史》,出題都從宋朝歷史里選,明著告訴讀書人 “宋是正統”;可民間話本里,岳飛成了 “抗金英雄”,說書人講到 “岳母刺字”,臺下觀眾拍著桌子罵金兵,把金朝當 “侵略者”。
官方更擰巴。明朝的邊境地圖,把金朝舊地標為 “僭偽之地”,可駐軍用的烽燧制度,還是金朝傳下來的;萬歷年間修《大明會典》,說 “宋為正統”,可提到元朝時,又說 “元承金統,我朝承元統”。
最諷刺的是《金瓶梅》。這本書里,主角西門慶被設定成 “金國女真后裔”,家里擺著金朝的瓷器,還跟人炫耀 “我祖上是大金的官”。作者蘭陵笑笑生敢這么寫,正因為明朝人對金朝的態度本就模糊 —— 嘴上鄙夷,卻又忍不住羨慕金朝的武力。
![]()
連王陽明都犯過難。有學生問他 “金算正統嗎?” 王陽明半天沒回答,最后只說 “先學好圣賢書,別糾結這些”。其實他心里清楚,這問題一答就錯,不如不答。
三、清朝乾隆:用 “五行” 定正統,藏著滿漢融合的心思
1773 年,乾隆皇帝在養心殿翻《遼史》,看到 “金朝自稱為土德” 時,突然拍案而起:“荒唐!宋才是火德正統,金哪配稱土德?”
這話不是隨口說的。乾隆心里早有一盤棋,而 “五行德運說”,就是他的棋子。
按傳統的五行理論,王朝更替是 “五德循環”:唐是土德,宋承唐,是火德(土生金?不對,這里得糾正 —— 宋初定的是火德,因為宋太祖認為 “宋承后周,后周木德,木生火”)。金朝一開始想蹭宋的火德,說 “火生土,金是土德”,可后來又偷偷改成 “金德”,說 “土生金”。
乾隆抓住了這個 “漏洞”。他下諭旨說:“金改德為金,是篡逆之舉,根本沒資格承宋的正統。我大清是水德,水克火,承的是宋的正統,跟金沒關系!”
這套 “五行魔術”,看著是學術爭論,實則是政治算計。
乾隆時期,清朝已經統治漢地近百年,可滿漢矛盾還在。如果認金朝正統,那清朝(女真后裔)就成了 “夷狄承夷狄”,漢人士大夫肯定不服;認宋為正統,清朝就成了 “承中華正統”,能拉攏讀書人。
更重要的是,抹去金朝的正統性,能淡化清朝的 “異族” 色彩。乾隆怕人說 “清朝和金朝一樣,都是女真入主中原”,所以故意把金朝踢出去,強調 “清朝承宋,是中華正統”。
為了把這事坐實,乾隆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時,凡提到 “金朝正統” 的文獻,要么刪改,要么銷毀。比如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里有 “金為正統” 的話,直接被改成 “金為偽朝”;連元朝修的《金史》,也被加了批注,說 “金非正統,不過列國耳”。
1781 年,乾隆又編了本《欽定歷代紀元編》,明確把宋列為 “正統”,遼、金放在 “列國” 里。這下,爭論了六百年的正統問題,終于被皇帝用權力定了調。
四、正統之爭,從來都是 “現實賬”
其實,宋金誰是正統,從一開始就不是歷史問題。
北宋時,宋朝稱金為 “夷狄”,說 “我居中原,正統在我”;金朝滅遼占宋后,立馬修《遼史》,說 “遼是夷狄,我承遼統,也是正統”。金章宗甚至模仿宋朝開科舉、修禮樂,就是想證明 “我不是蠻夷,是中華”。
元朝修三史,是怕得罪漢人和女真舊部,要維穩;明朝認元朝,是怕自己成 “反賊”,要合法性;乾隆定宋為正統,是要拉攏漢人,鞏固統治。
歷史學家錢穆說過:“中國史上的正統之爭,本質是政權合法性的宣傳工具。” 這話戳中了要害 —— 誰掌握了 “正統” 的定義權,誰就掌握了統治的正當性。
![]()
可如果跳出 “正統” 的框框看,宋和金都給中華文明留下了印記。宋朝的理學、宋詞、科舉制度,影響了后世近千年;金朝的火器、歷法、城市建設,也融入了中原文化。就像黃河和長江,走的路不一樣,最后都匯入了中華文明的大海。
今天再爭論宋金誰是正統,已經沒了意義。但我們該記住:歷史從不是非黑即白的,那些灰色的爭論背后,藏著的是王朝的生存智慧,也是文明融合的痕跡。
畢竟,真正的 “正統”,從來不是靠筆桿子寫出來的,而是靠對百姓的善待、對文化的傳承,一點點攢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