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又在玩“美國優先”的老把戲!就在10月17日,特朗普正式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從11月1日起對進口巴士征收10%的關稅,同時對進口中型和重型貨車征收25%的關稅。表面上看,他們聲稱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想把汽車制造搬回美國。可你仔細一琢磨,這事根本經不起推敲!
白宮官員口口聲聲說,這些關稅是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但你看看數據就知道這理由多可笑:美國進口的重型貨車中,78%來自墨西哥,15%來自加拿大。前五大卡車進口來源國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國和芬蘭,美國商會都明確表示,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邦或親密伙伴,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
說白了,這就是在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搞貿易保護主義!要真擔心安全,怎么不把所有國家都一視同仁?偏偏只給墨西哥和加拿大開綠燈?最氣人的是這種赤裸裸的雙重標準!根據“美墨加協定”(USMCA),符合資格的進口卡車能獲得豁免,僅車輛中的非美國產部分需征收25%的關稅。
但請注意,巴士不在豁免范圍之內。這就等于美國拉著墨西哥和加拿大建了個“北美小圈子”,其他國家想進來?沒門!日本和韓國因為已與美國簽有貿易協議,其出口車輛適用15%的關稅,雖然比USMCA成員國差一截,但總比中國、德國等完全享受不到優惠的國家強。
![]()
這些關稅的代價,最終會轉嫁到普通消費者身上。公交公司和租車公司面臨成本上漲,只能通過漲價來消化,老百姓以后坐車就得花更多錢。更糟糕的是,美國本土車企自己也討不到好。通用汽車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公司將面臨高達50億美元的關稅相關成本,而福特則表示將遭受30億美元的損失。
美國商會早就敦促特朗普不要征收新的卡車關稅,但根本沒用。美國的這一政策正在擾亂全球供應鏈。德國、日本、中國的零件廠訂單可能被拖延,而一些車企為了規避高額關稅,很可能把生產線轉移到墨西哥,利用USMCA的規則“繞道”進入美國市場。這種“鉆空子”的做法,反而讓美國自己定的規矩成了空話。
![]()
面對美國單方面的關稅大棒,貿易伙伴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墨西哥總統辛鮑姆曾強硬表示,墨西哥不會屈服,如果有必要,將會尋找其他貿易伙伴。如果美國再對半導體或藥品等領域動手,他們很可能以葡萄酒、奶酪、豬肉等商品進行回擊——這可不是說說而已,2019年他們就真的這么干過。
加拿大也意識到不能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加拿大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稱,面對美國征收關稅,必須提高經濟韌性,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美國口口聲聲說要保護本土產業,可它自己的電動巴士產業根本不行!Proterra倒閉了,Rivian和Nikola產量低得可憐,特斯拉的無人巴士更是遙遙無期。這種情況下加稅,根本不是為了保護產業,純粹是為了拖時間,等自家技術能跟上。
![]()
但現實是,歐洲有奔馳和依維柯,中國有宇通和比亞迪,在電動巴士領域,美國與這些領先企業的差距正越拉越大。這種保護主義政策,最終只會讓美國自己落后于全球競爭。
美國的這種做法,正在一點點侵蝕全球貿易的信任。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關稅手段訛詐他國,在全球范圍內招致強烈反對和質疑。法國總理貝魯甚至將美歐達成協議當天形容為歐洲的“黑暗日”,認為歐洲是在對美國“投降”。
![]()
美國對進口巴士加征關稅這件事,表面上是為了“國家安全”和“保護本土產業”,實則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它用USMCA協定搞“小圈子”,區別對待貿易伙伴,最終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擾亂了全球供應鏈,也讓自己本土的企業承壓,更破壞了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
這波操作,心思確實不純。正如德國工業聯合會管理委員會成員沃爾夫岡·尼德馬克所說,“即便是15%的關稅,也會對出口導向型的德國工業造成巨大負面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單邊主義的關稅政策,最終只會讓所有人,包括美國自己,都成為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