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山東人苦不堪言。
連日的陰雨,讓山東變廣東,濟南變江南。
不過,廣東人的苦,山東人只吃到了一丟丟。
前幾天的臺風,可是把廣東住“海景房”的那批人,霍霍得不輕。
臺風“樺加沙”的痕跡尚未完全抹去,“麥德姆”又至。
而每一次臺風登陸,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海水倒灌,車庫淹沒,住在家里,就像處在地震中心,陽臺窗戶都能被刮飛了。
![]()
臺風一次次掠過海岸,留下的不僅是狼藉的街道,更是無數海景房投資者破碎的黃金夢。
一場天災,便撕碎了房產狂熱時編織的童話。這些被過度包裝的資產,其脆弱本質暴露無遺。
![]()
比臺風更持久的,是一場早已開始的價值風暴,這一切,始于一場精心編織的‘圍城’之夢。
海景房概念,起初也是受到北戴河療養院的價值定位所影響——養老與度假功能相結合。這也為后來的商業開發提供了樣本。
![]()
90年代初,海南房地產開發熱首次將“海景”與“商品房產”結合。隨后,從河北秦皇島到廣西北海,凡有海岸線之處,皆涌入了這股開發潮。
在城市霧霾頻發的年代,以空氣清新聞名的山東沿海城市,如日照、青島、威海,其海景房迅速吸引了全國消費者的目光。
真正讓海景房走入全國中產視野的,則是一系列精心策劃的營銷。
山東日照的“教授花園”項目進駐北京大學售樓,成功吸引了數百位高級知識分子購房,為海景房貼上了“高知選擇”的金色標簽。
經濟學家雎國余在1999年購入一套,退休教授趙德明則在2006年買了兩套。
作為度假、投資與養老目的的第二居所,它們滿足了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想象與期待。
此后,海景房迎來了它的最輝煌的十年。
2005年到2010年的北京街頭,威海海景房廣告,滿大街到處都是。
手機短信,街頭傳單。數百家中介在此撒網,一招“免費旅游看房團”,瞬間引爆了內陸居民的購房熱情。
![]()
一天500套——這是乳山銀灘熱潮的巔峰。市場上,“威海海景房,大部分都是北京人買的”的說法,廣為流傳。
這股熱潮迅速南下,點燃了華南市場。
大灣區光環,引爆投機熱情。
2016—2017年,惠州海景房沖上高點:1.2萬元/㎡。而這還不是終點。深圳“天麓”,13萬/㎡,一舉封神。
廣西北海則憑借低廉的價格成為“洼地”,2018年外地購房者攜資涌入,占比超80%,硬生生將均價推向了2019年的7368元/㎡峰值。
至此,海景房已從一種居住選擇,異化為一場席卷全國的財富投機。
![]()
這場全民購房熱潮的背后,是一套精準捕捉國人心理的營銷組合拳。
走上觀景臺,眼前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海天美景;端起咖啡,讓海風吹拂臉龐,享受片刻寧靜。
漫步海岸,是隨手可拍的美照。騎單車、散步、約會、談心……每個人都能在此找到屬于自己的悠閑。
![]()
海景房販賣的,從來不是鋼筋水泥,而是一整套關于理想生活的想象。
開發商針對不同客群的話術則精準得可怕。
對向往健康的中老年人,他們強調“海邊負氧離子濃度是北京的50倍”;
對尋求資產保值的中產,則拋出“中國人均海岸線不足3厘米”的理論制造稀缺焦慮。
并且組織“免費旅游看房團”活動,‘上午看海、下午看房、晚上簽約’的流程。
看房途中,銷售人員會刻意用當地方言與司機、店員交談,營造‘房源緊俏、本地人也在搶’的假象,利用疲勞戰術與從眾心理促單。
![]()
在海景房購買者中,外地人和炒房客占比極高。
一位在惠州買了海景房的業主回憶道:“銷售說,‘深圳的今天就是惠州的明天’。大家都想著半年后轉手就能賺一筆,交完款那一刻,感覺像撿到了錢。”
價格上漲主要依賴投資預期而非實際居住需求。像北海2017年外地人購房占比達80%以上,投機屬性顯著。
并且開發商承諾“售后包租”“年返租金8%”,制造“穩賺不賠”的假象。
市場風光時,房企盲目大規模布局海濱地產,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制造稀缺感,進一步推高價格,形成市場泡沫。
營銷編織的美夢,終被現實戳穿。話術再巧,難抵生活的骨感。
![]()
臺風“麥德姆”撕開了海景房的浪漫面紗,昔日的美好幻象在風暴中消散,留下的只有不堪一擊的殘酷真相。
與此同時,一場市場的風暴也在席卷,海景房的投資價值正加速崩塌。
當自然的狂風巨浪,遇上資產貶值的寒潮,曾經閃耀的“海景資產”紛紛褪色。財富夢想,在現實的沖刷下逐漸斑駁。
1元起拍!2025年,乳山216套海景房現身法拍市場。
![]()
這些房源并非司法或破產處置,而是二手房東在交易僵局下的“另類自救”,成為當前海景房流動性枯竭的縮影。
一套42平米的房子總價跌破7萬,算下來每平方米才2000元,這個價格,還不及當年新房峰值的兩成。
惠州一套154.11平方米的二手房,總價僅25萬元便告成交。折算下來,單價令人咋舌,約1623元每平方米。
雖然后來被證實是“雙拼房”,實際成交單價折合約4200元/平方米,但仍較原價大幅下跌。
在深圳灣片區,一線海景豪宅翡翠海岸約89㎡的房源,從2021年高峰時的近29萬/㎡,跌至2025年的不足16萬/㎡,跌幅約44%。
據報道,為了迎戰“麥德姆”,海口71家應急酒店,提供比較優惠的房源,承諾堅決不漲價。
![]()
主要還是許多海景房位于相對偏遠的海濱地區,周邊生活配套設施往往不夠完善。缺乏好的學校、醫院、商場等,交通也不夠便利。
這些暖心的應急措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海景房作為固定資產的無奈——它只能原地承受一切。
比天災更致命的,是日常生活的缺失。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海景房風景雖好,但鑒于其大部分遠離市區,周邊基礎設施都不會很到位。
這導致購房者多將其作為“第二居所”,年居住時間不足兩周,社區入住率慘淡。
像北海、乳山部分小區夜間亮燈率不足10%。同時,缺乏產業與人口支撐,租賃市場需求萎靡,惠州有業主以月租270元“賤價放租”仍無人問津。
一位業主坦言:“一年最多來住一兩周,其他時間既租不出去,還要支付高昂的物業和維護費用。”
“最令人心痛的并非房價下跌,而是每年歸來,看見屋內因潮濕滋生的霉斑,仿佛自己的投資與夢想正一同腐朽。”
與此同時,與海景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國慶節期間,短期民宿火熱,暑期“日照海景民宿”搜索量同比上漲超200%。
![]()
市場正經歷結構性分化:短期住宿體驗加速取代所有權購買,而如“青島保利青鐵丨天珺?瑞海地”等項目仍受高凈值客群青睞。
這一趨勢清晰表明,位于稀缺地段的優質房產仍是市場下行周期中的“壓艙石”,而缺乏支撐的投資性海景房則最先受到沖擊。
![]()
事實上,當潮水退去,真正經受住考驗的,不是“海景”的標簽,而是產品本身是否契合真實的高品質居住需求。
臺風吹散的,是陽臺上未收的家具,更是附著在海景房上那層不切實際的浪漫濾鏡。
當風暴退去,一片價值重構的新戰場清晰浮現。
曾經,我們為窗外的無邊海景一擲千金;如今,我們更會為一個滴水不漏的地下車庫、一面堅不可摧的落地窗而倍感安心。
![]()
這場由臺風催化的變局,實則是房地產從狂熱走向理性的必經之路。它促使人們深思:一個理想的家,其價值基石究竟是什么?
答案已然清晰:真正的“稀缺資源”,早已不是轉瞬即逝的風景,而是無論風雨如何肆虐,都能確保我們與所愛之人安然入眠的那份確定性。
海景房的未來,不在于它能被看到什么,而在于它能被守護什么。
這場價值重估,對所有沿海城市而言,是一次陣痛,也是一次走向成熟的契機。
參考資料:
1.第一財經:《海南又來臺風:多個景區關閉,酒店承諾不漲房價》
2.視覺志:《扎堆拋售的海景房,白送都沒人要》
3.文摘報:《海景房,不香了》
4.每日經濟新聞:《1.66折拍賣 海景房為何跌到白菜價》
作者:時肆
編輯:柳葉叨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