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般,身邊出現的“神人”數量就少,而且大多只是行為古怪。學校越好,那里的“神人”越多,而且是真的“神”:不僅智商超群,而且能力也出眾。
他們有時候做事不按常理出牌,顯得有點離經叛道,不過在好大學里,他們的這些特質反而容易被包容甚至放大,所以在外人看來就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就像這次流傳出的北大那個多人群聊記錄,好多人看完都驚嘆:原來我們和頂尖學生的差距已經這么大了嗎?
![]()
“學霸和我們玩的都不一樣”,北大多人群聊記錄流出,“慷慨”的讓人瞠目結舌!
帶入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學校開了一門全新的課,完全沒有過往資料可以參考,老師卻突然說要期中或期末考試,你會怎么辦?
如果放在一般的大學里,很多同學,可能會選擇自己關起門來,埋頭整理一點資料,而且不太愿意跟別人分享。
![]()
為什么?因為怕身邊的同學,也就是潛在的競爭對手,拿了資料后考得更好。這種心態很常見,資源有限嘛,誰都怕吃虧。
可北大學生的做法,讓很多人開了眼界。事情是這樣的,北大有一門新課,老師突然宣布有一次重要考試,成績還會算進保研和考研的績點里,這可把大家急壞了。
但北大的學生不慌不忙,他們當中有人迅速建了一個多達70人的大群,只用兩天時間,靠大家分工合作,居然整理出了一份16萬字的復習資料!
![]()
這份資料完全是同學們自己動手,集思廣益搞出來的,里面還有他們自己出的模擬題。更讓人佩服的是,整個過程井然有序。
有同學自愿站出來協調分工,比如有的人負責整理前面十個課時的內容,有的人專門出模擬題,還有人負責最后的排版校對。
每個進群的同學都要用真實姓名、年級、專業來登記,確保每個人領到任務,這樣才能最終共享這份寶貴的資料。
![]()
結果可想而知,大家齊心協力,這次考試自然順利過關。這件事不光我們外人覺得震撼,就連一些被拉進群的北大學生自己也感慨,說以前自己的格局太小了,沒想到在高學歷的圈子里,大家早就習慣了這種“共同創作、知識共享”的模式。
學霸眼里,知識和資源價值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樣的
北大學生這次的做法,點像古人說的“天下大同”的雛形,在學習和合作上,知識和資源在不同人眼里,價值和使用方式真的完全不同。
![]()
普通人容易藏著掖著,老怕別人占自己便宜,卻忘了合作分享往往能實現共贏。那北大的學生是不是真的天生就比普通人聰明很多呢?
可能智力上確實有點差異,但最關鍵的區別,其實是他們懂得協作,知道怎么組織起來一起完成一個大目標。
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畢業后更容易被社會認可,因為在大學里,他們就經歷過這種“項目式”的訓練:快速組織起來,分工明確,共享成果,一起進步。
![]()
這種能力不僅在考試時有用,出了校園更是寶貴。所以我們普通人其實不必光盯著智商差距唉聲嘆氣,更該學的是這種開放、合作的心態。
遇到困難,別總想著單打獨斗,試試找人一起扛;有了資源,別光顧著自己捂著,分享出去可能收獲更多。
這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能讓我們進步的方法。北大那群學生能兩天寫出十六萬字的資料,不是因為他們是神,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合作的力量。
![]()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