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發生一起令人痛心的食物中毒事件。兩名男子在食用傳統面食"酸湯子"后出現中毒癥狀,其中一人不幸身亡。這起悲劇的罪魁禍首,竟是潛伏在我們日常飲食中的隱形殺手——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一種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的致命毒素,其毒性之強令人咋舌。專家指出,僅需1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足以致命,且目前醫學上尚無特效解毒藥物,中毒后的死亡率超過40%。更可怕的是,這種毒素具有極強的耐熱性,常規的烹飪溫度根本無法將其分解破壞。
"酸湯子"作為東北地區的傳統美食,其制作過程正是米酵菌酸滋生的溫床。這種面食需要將玉米面或玉米碎用水浸泡后自然發酵,在這個過程中極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值得注意的是,被污染的食物在外觀和氣味上往往沒有任何異常,這使得防范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
事實上,容易產生米酵菌酸的食物遠不止"酸湯子"一種。根據官方公布的清單,以下幾類食品都存在較高風險:
首先是谷類發酵制品,包括發酵玉米面、糍粑、醋涼粉、粿條、米粉、涼皮等。這些食品在制作過程中都需要經過發酵工序,若環境控制不當,極易滋生椰毒假單胞菌。
其次是泡發過久的菌菇類,如銀耳、黑木耳等。很多人習慣提前泡發這些食材,但長時間浸泡在溫暖環境中會為細菌繁殖創造理想條件。實驗表明,泡發超過4小時的銀耳就可能產生米酵菌酸。
第三類是薯類制品,包括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淀粉等。這些原料在儲存過程中若受潮發霉,加工時就可能帶入毒素。
米酵菌酸中毒的臨床表現通常在食用后半小時到10小時內出現。初期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隨后可能出現頭暈、昏迷、意識狀態改變等神經系統癥狀。重癥患者會出現休克,甚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
面對如此兇險的毒素,預防是關鍵。專家建議:
1. 謹慎食用自制發酵食品,盡量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
2. 菌菇類食材現泡現用,泡發時間不超過2小時,水溫控制在30℃以下。
3. 不食用有明顯異味或變質的食品,即使經過高溫處理也不要冒險嘗試。
4. 儲存糧食和淀粉類原料時保持干燥通風,防止霉變。
一旦懷疑米酵菌酸中毒,必須立即采取以下應急措施: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保留食物樣本供檢測使用。
盡快催吐,可用手指刺激咽喉部,盡量排出胃內容物。
立即送醫救治,向醫生詳細說明所吃食物及食用時間。
這起悲劇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享受傳統美食的同時,我們必須提高食品安全意識。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高風險食品的監管,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畢竟,1毫克的疏忽就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樣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氣候變化,高溫高濕天氣增多,這類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風險也在上升。建議消費者在夏季特別注意食品安全,改變一些存在隱患的飲食習慣。比如不要為了追求口感而延長發酵時間,不要貪圖方便一次性泡發過多菌菇等。
食品安全無小事。讓我們從這起事件中吸取教訓,科學認識食品風險,既不必因噎廢食,也要懂得規避風險,這樣才能真正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