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發現沒有,對孩子來說,媽媽的話就是圣旨,爸爸的話那就是廢紙!
我家兒子每天就是“媽媽你過來,媽媽什么吃什么,媽媽今天要不要洗澡?”如果媽媽沒回答她,她會不停的喊“媽媽,媽媽,媽媽……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回答一句今天要洗,結果他會不耐煩的回我一句。我問媽媽又沒問你!直到他媽媽說要洗,他才會去洗。
我就納悶了,為什么爸爸的話孩子就當耳邊風呢?我覺得爸爸在孩子的眼里,就只是給用來搜索他媽媽的工具!
孩子唯一喊我的時候,就是“爸爸,我媽媽呢?”這難道就是親生的和親自生的區別?
此事引發了熱議,有網友說,太真實了!我現在只能讓我老婆下命令,只能對老婆說可以叫兒子洗澡了,可以叫兒子吃飯了,叫兒子把雞蛋吃了,叫兒子把肉吃了,叫兒子把衣服換了,叫兒子睡覺了,有沒有同款的!
也有網友說,我兒子他們學校寫我的家人,我兒子寧愿杜撰一個弟弟,寫了媽媽和弟弟,就是不寫爸爸,問他為啥不寫爸爸,他說爸爸沒有優點可以寫的,太扎心了!
還有網友說,說的太對了!我兩個娃娃每天都是一直喊媽媽,媽媽,我都要瘋了!
從表面看,孩子對媽媽話語的“言聽計從”和對爸爸話語的“選擇性失聰”,似乎只是孩子一時的任性或偏好。但深入剖析,這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邊緣化。
孩子對媽媽的高度依賴,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能承擔了更多的照顧和教育責任,與孩子的互動更為頻繁和深入,從而在孩子心中樹立起了權威形象。
而爸爸,由于要上班賺錢,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較少,與孩子的情感連接不夠緊密,導致其話語缺乏足夠的分量。
![]()
這種現象的危害不容小覷。對于孩子而言,長期忽視爸爸的話語,可能會使他們錯過從父親身上學習男性特質的機會,如勇敢、果斷、責任感等,不利于其性格的全面發展。
從家庭關系層面看,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失語”,會逐漸削弱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進而影響父子(女)關系的親密度。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雙方都應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爸爸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做經濟上的支柱,更要積極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中,用行動和言語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媽媽們也應適當放手,給爸爸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共同營造一個平衡、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