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忍受痛苦的能力無人能及”——紹伊古
![]()
2025年10月13日,俄羅斯通過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新法律:簡化國內預備役部隊動員程序,并允許這些部隊用于境外作戰(zhàn)。
這一法案表面上是對當前烏克蘭戰(zhàn)場壓力的應對,但深層含義遠不止于此。
它實際上揭示了俄羅斯國家機器在承受巨大內外壓力下所做出的結構性調整,也昭示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俄羅斯的內部越來越不穩(wěn)定。
一、從“動員法”看國家臨界點
這部法律的通過,不僅是對戰(zhàn)爭態(tài)勢的反應,更體現(xiàn)出國家治理體系所達到的“極限狀態(tài)”。
長期以來,俄羅斯政府依賴志愿兵體系維持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以避免戰(zhàn)爭的全面化與社會波動。
然而,志愿兵的數(shù)量與戰(zhàn)斗力顯然無法再滿足消耗加劇的戰(zhàn)場。簡化動員機制意味著俄羅斯國家準備接受一個必然的后果——戰(zhàn)爭成本由全社會共同承擔。
當戰(zhàn)爭的代價開始滲透到每個普通家庭時,所謂的“國家團結”就會被生活的艱辛與不安所稀釋。
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的話稱,俄羅斯人“忍受痛苦的能力無人能及”;而這句話的潛臺詞,正是“普通俄羅斯人已經在忍受痛苦”。
![]()
二、俄羅斯的戰(zhàn)爭經濟,正在將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家庭推入貧困。
2025年6月的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經濟部長列舍特尼科夫直言:“我們正處于經濟衰退的邊緣。”
央行行長納比烏琳娜也警告稱,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模式已經枯竭,必須尋找新的路徑。
而俄羅斯儲蓄銀行行長赫爾曼·格列夫更是悲觀地形容當前局勢為“一場完美風暴”。
這場“風暴”,不僅表現(xiàn)在經濟數(shù)據的下滑,更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通貨膨脹、高額國防預算、能源出口受限、生活開支飆升。
政府雖然通過提高最低工資等手段來“安撫”民怨,但實際購買力持續(xù)下降,貧困與壓抑的人群逐漸積聚成更難消解的社會情緒。
換句話說:俄羅斯的戰(zhàn)爭經濟,正在將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家庭推入貧困
![]()
(一位布里亞特母親與女兒,沉浸在失去兒子與兄弟的無盡悲傷中。)
三、戰(zhàn)爭久拖不決,普京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
普京長期執(zhí)政形成的“個人化權力結構”,曾是俄羅斯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來源。但隨著戰(zhàn)爭、制裁、腐敗與社會壓力的疊加,這個體系的內部開始出現(xiàn)搖晃。
2024年以來,高層頻繁的人事調整、國防與安全部門內部的反腐風暴、地方官員的“問責清洗”,都暴露出權力中心的不安與猜忌。
尤其是瓦格納武裝叛亂事件之后,俄羅斯政權對于內部“忠誠度”的強調愈發(fā)強硬,卻也凸顯出另一面現(xiàn)實:恐懼已成為維系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
當體制依靠恐懼維持時,社會信任的基礎便被侵蝕。
政治系統(tǒng)越“集中”,每一次危機的沖擊力就越大。
普京或許仍然牢牢掌握國家機器,但內部的矛盾越來越大。
![]()
四、戰(zhàn)爭久拖不贏:俄羅斯人從民族驕傲到心理焦慮
在戰(zhàn)爭最初階段,俄羅斯社會普遍呈現(xiàn)出一種“愛國動員”的氛圍。但隨著戰(zhàn)爭進入第三個年頭,這種情緒正在轉向厭倦、焦慮與冷漠。
越來越多的俄國家庭被征召波及,越來越多的青年失蹤在前線。
社交網絡上流傳的“失蹤士兵名單”成為戰(zhàn)爭代價的直觀印證。
俄社會心理出現(xiàn)兩極化:一部分人仍宣揚“帝國榮耀”,另一部分人則只關心明天的面包和電費賬單。
這種精神上的分裂,是俄羅斯社會深層不安的顯現(xiàn)。
歷史上,俄國經歷了多次類似的崩塌模式——從一戰(zhàn)到1917革命,從阿富汗戰(zhàn)爭到蘇聯(lián)解體。
每一次都是社會承受力與政治權力之間的矛盾,被突發(fā)事件引爆瞬間撕裂國家。
今天的俄羅斯,正在重演某種歷史的循環(huán)。
五、國際壓力下的孤立與斷裂
西方制裁使俄羅斯被迫在封閉的經濟體系中“自我循環(huán)”。
這種封閉削弱了創(chuàng)新、惡化了資源配置,也讓俄羅斯的年輕一代感到與世界脫節(jié)。與此同時,北約持續(xù)擴軍、歐洲提升防務預算,美國與歐盟的協(xié)調制裁政策使俄在外交上幾乎孤立。
在這種外部冷漠與內部消耗的雙重壓力下,普京政府試圖通過“強力外交”與“民族主義敘事”重建信心。
但在全球化時代,這種策略越來越難以掩蓋現(xiàn)實的冷酷:孤立帶來的不僅是國際政治的被動,更是國內心理的焦慮與自我懷疑。
![]()
六、結論:當戰(zhàn)爭成為體制承壓的“試金石”
從法律改革到經濟疲軟,從高層更迭到社會失衡,從民眾情緒到國際孤立——這些信號共同指向同一個核心判斷:俄羅斯內部的不穩(wěn)定性,正在系統(tǒng)化、持續(xù)化,并逐漸走向臨界點。
強權之下的秩序,未必等同于穩(wěn)定;暫時的平靜,往往是更大震蕩的前奏。
俄社會的“忍耐力”并非無窮,而國家的資源與信任同樣有限。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可以在高壓下維持秩序,卻無法在恐懼中培育未來。
當戰(zhàn)爭成為常態(tài),真相被掩蓋、生計被壓垮、希望被剝奪,穩(wěn)定就不再是安全的代名詞,而是即將破裂的幻覺。
歐洲在等待,世界在觀察。而新一代俄羅斯人,或許很快就要回答一個激烈而殘酷的問題:他們還能忍受多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