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晚,對于34歲的孕媽媽李女士(化名)而言,是生死攸關的一夜。因“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她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搶救。最終,在產科王巧蓮主任帶領下,多學科團隊緊密協作,成功將她從死亡線上拉回,保住了生命,目前產婦恢復良好,已轉危為安。
![]()
01
預警:高分評估,預示極高風險
李女士孕31周+6天時,因陰道少量出血伴下腹痛由外院轉入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入院時,她已存在輕度貧血。醫院迅速為其進行了全面的超聲評估,結果令人心驚——“胎盤植入評分”高達14分。“14分意味著病情極為兇險,胎盤像樹根一樣穿透了子宮壁,分娩時極可能發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嚴重危及母親生命。”王巧蓮主任解釋道。醫療團隊立即將其列為最高預警病例,并制定了周密的應急預案。
02
突變:夜間突發大出血,綠色通道瞬間開啟
盡管已做足準備,險情還是突如其來。入院當晚21時18分,李女士突然出現大量鮮紅色出血,瞬間染紅了床單。“護士一掀開被子,下面全是血,初步估計就超過500毫升,而且還在持續。”當晚值班醫生回憶道。
時間就是生命!醫院第一時間啟動危重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一聲令下,產科、麻醉科、手術室、輸血科、泌尿外科等多學科團隊聞令而動。已下班的王巧蓮主任、盧彩紅醫生等核心成員火速趕往醫院。王主任在途中就已遠程指揮:“立即鋪上加熱毯,準備橈動脈和中心靜脈穿刺,開通至少三組靜脈通道,準備輸血!”一系列精準的指令為后續搶救贏得了寶貴的第一時間。
03
決戰:手術臺上的分秒必爭與果斷決策
手術室里,氣氛緊張而有序。為預防術中損傷輸尿管,團隊緊急聯系泌尿外科專家,成功為患者放置了輸尿管支架。鑒于患者情況復雜且出血風險極高,經團隊綜合評估,在充分準備情況下,立即實施了剖宮產手術。
手術由王巧蓮主任主刀。團隊采用高難度的雙切口術式,迅速將一名男嬰娩出。孩子胎齡較小,被立即交由新生兒科醫生監護。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正如術前所料,胎盤剝離面發生了致命性大出血。
“子宮前壁下段就像蛋殼一樣薄,質脆,一碰就破。剝離胎盤時,底部的出血非常兇猛,可以看到怒張的血管在噴血。”王主任描述道。瞬間,產婦血壓開始下降,出現失血性休克征兆。
![]()
術前備好的400毫升血液被立即輸入,術中累計輸注紅細胞4000毫升,血漿、冷沉淀等凝血物質,總輸液量達8000毫升,相當于將全身血液換了近2遍。
面對如泉涌般的出血和持續下降的血壓,為了徹底解除生命威脅,醫療團隊當機立斷,決定行 “子宮切除術”。術中,團隊發現患者因既往手術史導致宮頸位置上移,解剖結構異常,手術極為復雜。經王主任徒手探查,敏銳地發現并清除了隱匿的問題,并對宮頸殘端進行了有效縫合,終于徹底止住了出血。
04
守護:精細術后管理,護航生命恢復
手術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后的管理同樣關鍵。由于術中出血量大,術后團隊仍然面臨患者產生繼發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及血栓性疾病等問題。醫療團隊沒有放松警惕,進行了多學科聯合查房和討論。
在嚴密監測下,術后又為患者輸注了1200毫升血液,使其血紅蛋白穩步回升至120g/L以上,面色較入院時反而更為紅潤,有效預防了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護理團隊給予了精心的生活護理、疼痛管理和心理疏導,幫助李女士平穩度過危險期,身體機能逐步恢復。
了解到住院的李女士家境困難,產科王巧蓮團隊不僅在醫療上悉心救治,更帶領團隊發起捐款,主動墊付了部分醫療費用,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
![]()
回顧這場驚心動魄的搶救,王巧蓮主任感慨道:“這名產婦的成功救治,是對我院夜間急診突發情況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綜合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它體現了我們從快速預警、多學科協作、術中果斷決策到術后精細管理的全流程應急處置能力。每一次這樣的成功,都凝聚了整個團隊的心血與智慧,而我們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患者轉危為安,生命得以延續。”
監制丨曹永
總編丨馬傳衛
副總編丨范玉嬌
編審丨劉燕敏
審核丨 王巧蓮
圖文/編輯丨姚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