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
每年秋冬季節,兒童呼吸道感染進入高發期,醫院門診中發熱、咳嗽的孩子明顯增多。由于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在遭遇流感等常見病毒感染時,更容易出現相關癥狀。而家長在照護過程中,常會因內心焦慮或獲取的健康信息存在偏差,采取不當的護理與用藥措施。其中,退熱藥重復使用、復方制劑疊加服用、抗病毒藥物濫用等問題較為普遍。這些行為不僅可能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區分“對癥”與“對因”
用藥前,大家要區分“對癥”與“對因”。當孩子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時,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盡快用藥緩解孩子的不適。但科學用藥的第一步,是明確所用藥物的作用性質,也就是要判斷它是緩解癥狀(對癥),還是針對病因的(對因)。
例如,對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熱屬于對癥處理;奧司他韋用于抑制流感病毒復制則屬于對因治療。兩者機制不同,適用條件也各不相同。混淆使用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藥物暴露,或錯過最佳的干預時機。
正確做法是:先觀察癥狀特點和病程變化,結合醫生評估,判斷是否需要用藥以及應選擇哪一類藥物。尤其在未明確診斷前,不應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
最有效的治療是預防
應對兒童秋冬季節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是預防。每年9月至11月是接種流感疫苗的最佳窗口期。6月齡以上兒童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若家庭成員同步接種,還能形成“家庭免疫圈”,進一步減少傳染源。
除了疫苗接種,日常防護同樣關鍵。家長要督促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外出歸來、接觸公共設施后;在人群密集或封閉的環境中,需規范佩戴口罩;當幼兒園或學校出現呼吸道疾病聚集性病例時,要及時落實隔離與通風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營養與作息是孩子免疫力的基礎,長期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睡眠不足等都會削弱免疫功能。因此,家長應讓孩子多攝入優質蛋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必要時適當補充維生素D,同時堅持戶外活動,從多方面提升孩子的身體抵抗力。
做冷靜而有準備的照護者
孩子生病時,父母難免緊張,但過度擔憂容易影響判斷,陷入“不用藥怕耽誤病情,用藥又怕有副作用”的兩難境地。實際上,大多數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屬于自限性疾病,通過適當的支持護理就能順利康復。家長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如準備好家庭小藥箱,存放常用藥品并定期檢查有效期;記錄孩子的過敏史、既往重大疾病史及用藥反應;主動學習基本護理知識,明確何時需要帶孩子就醫。
就診時,建議攜帶孩子正在使用的藥品包裝,方便醫生快速評估用藥情況。面對網絡上的健康信息,要注意甄別來源,優先參考權威醫療機構發布的科普內容,避免被片面或錯誤信息誤導。
面對秋冬季節呼吸道疾病的挑戰,我們不需要“萬能藥”,只需具備科學的認知和穩定的行動力。家長每一次謹慎的選擇,都是對孩子健康的溫柔守護。請記住,最有力的防御從來不是驚慌中的匆忙用藥,而是平靜下的準確判斷——這既是父愛母愛的體現,也是醫學知識賦予我們的最大底氣。
拒絕這些“幫倒忙”的措施
1.警惕復方感冒藥帶來的成分疊加風險
市面上一些兒童感冒藥宣稱能“全面緩解”多種癥狀,如退燒、止咳、通鼻等。這類復方制劑通常包含多種活性成分,其中解熱鎮痛成分多為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問題在于,若孩子已單獨服用退熱藥,再加用含相同成分的復方藥,就可能導致總劑量超標,進而使肝臟代謝負擔加重,嚴重時可引發肝損傷。美國毒物控制中心數據顯示,近9萬例兒童藥物誤服事件與復方感冒藥相關,其中包括數例死亡案例。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21年發布通知,要求修訂14種兒童復方感冒藥的說明書,并明確提示“避免合并使用含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藥品”,以此規范用藥、保障兒童健康。
對于癥狀較輕的孩子,建議優先嘗試非藥物干預——用生理鹽水噴鼻緩解鼻塞,1歲以上幼兒可在睡前少量服用蜂蜜以減輕夜間咳嗽。確需用藥時,選擇單一成分藥物,并仔細核對所有正在使用的藥品成分表,防止重復給藥。
2.抗病毒藥不是退熱藥,把握流感治療的時間窗
孩子接觸過流感患者后,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預防?這一問題需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包括接觸場所、接觸持續時間、孩子的基礎健康狀況、流感疫苗接種情況以及疫苗接種時間。
對于未接種流感疫苗,或已接種但接種時間不足兩周的孩子,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建議在接觸流感患者后48小時內啟動預防用藥(該建議證據質量較低,屬于有條件推薦):①已有家庭成員確診流感,且孩子與該家庭成員發生過密切接觸;②孩子本人存在重癥高風險基礎疾病,或與孩子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存在重癥高風險基礎疾病。
此外,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兒童,或是在住院期間發生院內流感暴露的兒童,無論其流感疫苗接種狀態如何,均建議在接觸流感患者后48小時內啟動預防用藥。
對于已確診流感的患兒,抗病毒藥物的使用需根據發病時間及病情情況綜合判斷:若患兒發病時間在48小時內,無論是否存在并發癥或重癥風險,均建議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
若患兒病程超過48小時,則需分情況處理:①對于無并發癥、非重癥高危且無需住院者,不再常規推薦使用抗病毒藥物。②對于已住院治療、出現并發癥、病情持續進展,或本身屬于重癥高風險人群的患兒,即使發病已超過48小時,仍建議繼續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其中,重癥高風險兒童主要包括以下群體:年齡在5歲以下(尤其是2歲以下)的兒童、早產兒;患有神經系統疾病(如發育遲緩、神經肌肉病)、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遺傳代謝病、腫瘤、糖尿病、鐮狀細胞病的兒童;存在營養不良、肥胖問題的兒童;以及正在接受化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兒童。這類群體感染流感后,發展為重癥甚至面臨死亡的風險會顯著升高。
3.使用退熱藥時,精準劑量比選擇種類更重要
發熱是機體對抗感染的自然防御反應,退熱的主要目的不是將體溫降至正常,而是改善孩子的舒適度,幫助其更好地休息,從而促進身體恢復。
目前,臨床上被廣泛認可能用于兒童退熱的藥物僅有兩種,分別是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其中,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2個月以上的嬰兒,布洛芬適用于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使用這兩種藥物時,均應根據孩子的體重精確計算劑量,不可交替或聯合使用,以免增加孩子的肝腎負擔或給藥混亂。
在用藥頻率上,退熱藥兩次服用的間隔時間不少于4~6小時,24小時內用藥次數不超過4次。臨床中,家長常出現一些用藥錯誤,如憑經驗估算藥量、誤將藥物的體積單位(毫升)當作質量單位(毫克)換算、將成人劑型分割后給孩子服用等。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給藥劑量偏差,影響治療效果或帶來安全風險。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物理降溫方式需科學選擇。酒精擦浴和冰水灌腸兩種方式已被明確淘汰,溫水擦浴僅可在藥物退熱效果不佳時,作為輔助降溫手段使用。日常護理中,應注意保持室內通風,讓孩子穿著寬松衣物,鼓勵孩子少量多次飲水,避免采用“捂汗”的方式退熱。
本文來源:學生健康報、健康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 | 康曉杰
校審 | 孫茜
策劃 | 王菲菲 崔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