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網上刷到了一個網友用ai制作的小視頻,諷刺意味十足。記者問:“諾貝爾先生,為什么中國人很少獲諾貝爾獎?”諾貝爾尷尬一笑:“可能是我沒有出真題庫”,記者哈哈大笑:“希望您盡快出《五年諾貝爾三年模擬》”。
這個視頻雖然是網友用ai惡搞出來的,卻也無比諷刺地暴露了教育界和學術圈潛在的問題,國內的學術環境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封群發郵件,給出的答案現實又諷刺。
![]()
一封群發郵件,打臉了多少學術界?
知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前校長饒毅教授收到了一封群發的郵件,并且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直截了當地公開了自己的這一郵件往來,這一操作,不知道直白地打臉了多少學術界。
這封郵件的內容圍繞著“歐洲科學院院士申報工作展開”,對方在郵件中真摯地稱贊了饒毅教授在領域內的努力、以及學術成功和行業影響力,直白地表達了對方符合外籍院士申報的基本條件。
![]()
甚至在郵件的最后,還貼心地附上了一份“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方案”的PDF,這封郵件看似像是“院士的錄取通知書”,如果不是后面還加了很多其他內容的推銷的話。
像什么國際交流合作、省市人才計劃申報、地方政府合作、獎項申報等等,一整圈看下來,之前的稱贊也變了味道,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封廣告推銷的郵件。
![]()
實際上這封郵件的性質也的確如此,只不過推銷的產品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院士的頭銜和一系列學術資源罷了,而饒毅教授好歹也在學術圈和教育界摸爬滾打了這么久,怎么可能不清楚這背后的彎彎繞繞?
他直接了當地回復了一句“多少錢”,對方很快回復“總投入不超過95萬”,多諷刺啊,人人艷羨的院士頭銜,竟然用95萬就能買到?而饒毅教授這波公開,也是對學術圈子最好的打臉。
雖然該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辯解:這些費用是申報過程中產生的差旅、翻譯、溝通等多項成本,還強調:我們也不是什么客人都接的。
![]()
學術界的去偽存真,也該輪到“院士頭銜”了
這次的風波也讓歐洲科學院備受關注,但最尷尬的或許不是歐洲科學院,而是國內那些已經獲得了歐洲科學院院士稱號的學者們,像南師大、深圳理工、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都有歐洲科學院的院士。
![]()
那么這些人的院士頭銜又是否是花了95萬才得到的呢?學術圈子里那些看似光輝的頭銜背后竟然能牽扯出這么大的利益鏈,關鍵是作為圈子外的人,也不清楚這95萬究竟是否真如機構所說,是“必要的成本開支”。
饒毅教授用公開、戲謔的表達方式,直接撕開了學術界榮譽商品化的遮羞布,比起那些通過利益輸送獲得院士頭銜的人,這種商業化的模式真正傷害的,是那些通過自身努力,堂堂正正獲得院士頭銜的人。
![]()
這種行為何嘗不是一種作弊呢?我們都說學術最重要的是求真,這些“院士”中多數人都是在高校任職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們這樣的操作,跟身體力行地教會學生“作弊”又有什么區別呢。
學術界不僅研究需要“去偽存真”,現在看來連“院士的頭銜”也需要一波去偽存真了,這不僅僅是對學術圈最后的補救,也是對那些真正熱愛學術的工作者最大的尊重,不是所有東西都能用錢衡量的,可以簡單用錢來衡量的東西,又能有多少意義和價值呢?
![]()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