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位企業經營者都能在迷惘中,為企業找到正確的方向;不是每一位企業家都能從紛繁的管理中抽離,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浙商》雜志聯袂推出年度大型策劃《非凡思考力》,尋找那些在關鍵時候能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創新引領、提升管理的企業家燈塔,透過他們的非凡思考,在高質量發展風雨兼程的日子里,指引企業穩健成長。
今天推出第90篇非凡思考力——《天能控股集團張天任:儲能的定位已發生歷史性躍遷》
![]()
張天任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
在近日舉行的SNEC ES&H2 2025國際儲氫大會暨展覽會上,全球儲能與電池理事會正式成立,張天任董事長憑借在新能源領域的深遠影響力,當選為理事會聯席主席,并榮膺“全球儲能和電池領袖”稱號。
張天任指出,儲能的定位正經歷一場歷史性躍遷——它不再僅是配套技術,而已成為能源系統中與“源、網、荷”并列的第四大關鍵要素。
以下為講話實錄(有刪減):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全面提速,“十五五”將是儲能與氫能發展的關鍵窗口期。行業預測顯示,到2030年儲能裝機規模有望實現近十倍增長,氫能產業也將步入爆發式成長期。這是一個萬億級確定性賽道,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共同機遇。在中國,產業驅動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隨著中國《能源法》實施,儲氫領域的政策體系,正從“引導”邁向“夯實”,市場應用從“試點”推向“剛需”,產業定位也從“配套”升級為“核心”。今天我們匯聚于此,正是為了攜手把握能源革命的巨大紅利,共贏這片廣闊的“產業藍海”。
對于儲能的定位,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一個選項,更是重構能源格局的“核心力量”。我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第一個詞:核心樞紐
過去,儲能是風光電站的“穩定器”,是被動的。但今天,站在百吉瓦(GW)的規模上,儲能已成為能源系統的“智能樞紐”。它通過“風光儲一體化”實現綠電的跨時空配置,通過虛擬電廠聚合千萬個分布式資源。
更關鍵的是,隨著容量電價機制逐步建立,儲能正被正式確立為電力系統中與“源、網、荷”并列的第四大要素。這意味著,儲能已從技術藍圖走向有目標、有路徑、有投入的國家戰略,成為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支撐。對企業而言,這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選擇題,而是關乎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
第二個詞:安全基石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升,電網運行復雜脆弱,傳統“跟網型”儲能已經難以滿足系統穩定需求。“構網型”儲能應運而生。它不再是被動響應的“士兵”,而是能主動提供慣量支撐、電壓調節的“指揮官”,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基石”。
在這個過程中,安全是絕對的底線。我們始終認為:安全是1,其他是0。沒有安全,一切無從談起。天能致力于構建從核心材料、智能電芯到系統集成的全鏈條、多層級安全體系,推動行業從“被動消防”向“預測性安全”發展,讓安全成為儲能產業最硬的“通行證”。
第三個詞:價值融合
儲能的應用場景正迎來爆發式增長,關鍵在于“量體裁衣”,實現技術路線與場景需求的最佳匹配。鋰電能量密度高,是大中型儲能和電動汽車的主力;鉛電安全穩定、成本優異,在數據中心、通信備電等場景根基深厚;鈉離子電池在分布式儲能、兩輪車等領域將成為重要補充;而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正成為解決跨日、跨季節等關鍵應用場景的現實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儲能正在成為“系統調度能力”的智慧橋梁。在電網側,它擔任“智慧調度官”,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在工商業側,成為“智慧能源管家”,實現需量管理甚至參與虛擬電廠交易;在用戶側,就是“家庭智慧能源中樞”,優化光儲充協同。未來,車網互動(V2G)潛力更大,數千萬電動汽車將成為移動的分布式儲能資源。
總的來說,儲能的定位已實現歷史性躍升。它是國家戰略中的“核心樞紐”,是物理電網中的“安全基石”,也是市場應用中的“價值融合者”。天能正依托“鉛鋰氫鈉固態”多技術路線,構建覆蓋材料、系統、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儲能平臺,愿與各界攜手,以“智儲”賦能能源轉型,共同迎接儲能重塑能源未來的黃金時代。
展望“十五五”,我認為中國儲能產業將告別粗放增長,進入以質量、效率、安全、價值為核心的精耕細作的新階段。未來五年將呈現四大關鍵轉型趨勢:
一、競爭邏輯,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
“十四五”末期,我們行業經歷“價格戰”,這是儲能產業發展的過程。進入“十五五”,隨著容量電價、輔助服務市場等機制不斷完善,儲能的多維價值——調峰、調頻、備用、黑啟動等,將被持續激活并量化。競爭焦點將從初始投資成本轉向全生命周期成本、運營效率與系統可靠性。這是一場圍繞技術底蘊、運營智慧與品牌信譽的“價值戰”,只有真正創造持續價值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技術格局,從“鋰電主導”走向“多元共生”
儲能技術驅動“新質生產力”,十五五時期,儲能要“走出電站、融入場景”,技術路線將呈現“百花齊放、成熟分化”的態勢。鋰電仍將是近期主力,但市場占比會適度回落。剛才,前面我也說到,十五五是一個儲能技術“價值融合”的時期,長時儲能將從示范走向規模化應用,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將成為解決能源跨時空平衡的關鍵。同時,鈉離子電池將迎來產業化黃金期,憑借資源與成本優勢,在分布式儲能、兩輪車等場景快速普及。多技術路線并存,將極大增強我國儲能產業的韌性與適應性。
三、產業底線,從“被動防護”升級為“主動安全”
隨著儲能電站規模邁向吉瓦時級別,安全已成為關乎公共安全和社會信心的“最高門檻”。“十五五”期間,行業理念將徹底從“事后消防”轉向“事前預測”。特別是,基于AI算法、數字孿生技術的智能預警與運維系統將成為標配,將實現對電池熱失控、系統故障的早期診斷和主動干預。安全不再只是技術指標,而是企業社會責任與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
四、全球博弈,從“產品出海”深化為“生態出海”
國際競爭已超越單純的產品貿易,演變為“資源控制+標準制定+生態構建”的立體博弈。面對海外貿易壁壘與“小院高墻”,中國儲能企業不能僅滿足于制造出口,必須向上強化關鍵資源保障與循環利用技術,向下積極參與乃至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向外推動“技術+標準+服務”的全鏈條輸出。未來的全球領軍企業,必須是具備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生態構建能力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
總結來說,“十五五”將是儲能產業從“規模為王”走向“價值為王”的關鍵五年。天能愿與行業同行一道,以技術為根、安全為本、融合為路、標準為翼,共同推動中國儲能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全球化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