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汽車的廣泛普及,輔助駕駛系統已然成為新車的標準配置。9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智能網聯汽車 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為快速普及的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劃定了統一的安全基線。這項標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將進入規范化發展的新階段。
![]()
新國標確立安全底線,技術指標全面升級
此項新國標明確要求所有L2級輔助駕駛必須配備駕駛員監控系統,采用手部和視線的雙重檢測機制。根據規定,一旦駕駛員的手離開方向盤,或者視線脫離道路超過5秒,系統將立即發出警報;若持續違規達15秒,系統將強制退出輔助駕駛功能。這一技術要求的提出,為駕駛員安全操作設立了明確邊界。
值得注意的是,新國標對系統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解讀,該標準結合中國道路實際狀況,特別新增了施工區、道路交叉口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試驗場景,要求車載攝像頭具備更強的圖像捕捉和處理能力。這些規定直指當前輔助駕駛系統在復雜場景下的技術痛點,將推動車載攝像頭在數量與質量上實現雙重提升。
![]()
市場需求持續爆發,產業鏈迎來新發展機遇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車載攝像頭市場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7月,我國具備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乘用車新車銷量高達775.99萬輛,滲透率升至62.58%,較上年提升6.5個百分點。這一數據充分表明,智能駕駛功能正從高端配置向主流市場快速滲透。
從供應鏈層面看,頭部企業已率先感受到市場熱度。舜宇光學公布的2025年1-8月數據顯示,其車載鏡頭出貨量達到8620萬顆,同比增長22%。公司官方表示,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客戶端需求的顯著提升。而據潮電智庫分析,僅比亞迪一家企業在2025年的車載攝像頭需求量就可能突破6000萬顆,這將對整個光學產業鏈形成強勁的拉動效應。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統計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中國車載攝像頭出貨量已從2020年的4263萬顆增長至2024年的8542萬顆,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19%。預計2025年將突破1億顆大關,車載攝像頭市場正邁向億級規模的新紀元。
![]()
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中國企業嶄露頭角
在全球車載攝像頭模組市場競爭格局中,中國廠商正憑借快速響應能力和生態協同優勢加速崛起。以歐菲光為例,這家全球光學光電領軍企業自2015年進軍智能汽車領域以來,已取得20余家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商資質。其前視、周視、后視、環視等多款車載攝像頭產品均已實現量產,成為問界、理想、小鵬等整車廠商的主要供應商。
除歐菲光外,丘鈦科技、豪恩汽電、德賽西威等企業也在各自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表現出色,還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業內人士分析,新國標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行業門檻,加速產業整合,具有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的頭部企業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
安全與創新并重,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進華指出:"當前車載感知系統在復雜場景下仍存在一定局限。新國標通過設定強制安全要求,推動系統從'可用'階段向'好用'階段轉變。"這一觀點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同。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進一步表示:"新國標堪稱智能駕駛從'速度導向'轉變為'安全導向'的關鍵分水嶺。車載攝像頭作為視覺核心部件,必將迎來數量與價格的雙重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管部門引導下,北汽、廣汽、上汽等11家主流車企已聯合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強調要堅持實事求是宣傳,清晰告知智能輔助駕駛的功能邊界和使用條件。這一行業自律舉措,與強制性國家標準形成有效互補,共同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
寫在最后
新國標的制定和實施,不僅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設立了明確的安全底線,也為車載攝像頭等相關產業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和成本的不斷優化,智能駕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日常生活,推動整個汽車行業向更安全、更智能、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時代,準確把握政策導向、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將成為企業制勝未來的關鍵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分享行業發展動態,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