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承乾,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長孫皇后,李世民給他這個名字,應(yīng)該是寄予厚望:“承乾者,承繼皇業(yè),總領(lǐng)乾坤之意”,可惜的是,種下的龍種,結(jié)下的卻是跳蚤。
李承乾一生可謂可謂是高開低走的典型,李世民登基一個月就立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為了培養(yǎng)太子,李世民先后讓陸德明、孔穎達、于志寧、杜正倫、李綱,魏征悉心輔佐和教導(dǎo)。史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12歲就開始監(jiān)國。應(yīng)該說,如果沒有大的意外,李承乾就是下一任大唐皇帝。
![]()
但不幸的是,李承乾在一次騎馬時,因太貪玩不小心摔下馬背,受傷很重,可能是骨折了,反正他從此就成了瘸子,此時又加上母親去世,這對李承乾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身體的殘疾導(dǎo)致李承乾心理的殘疾,他覺得沒有安全感,自認為自己完了,以后沒有人愿意支持自己這個瘸子當皇帝,他開始自暴自棄起來,越來越叛逆。
李承乾以為父親放棄他了,其實李世民并沒有放棄他,在他殘疾后,唐太宗不遺余力“搜訪賢德,以輔儲宮”,繼續(xù)加強他的師資隊伍。可李世民萬萬沒有料到他找的這些人,對處于叛逆期中李承乾非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起了反作用。結(jié)果就是李承乾總是一本正經(jīng),滿嘴的儒家學(xué)說,忠孝仁義。背地里卻歌舞升平玩物喪志。最后居然還要當突厥可汗,表演活出喪。他對手下說:“我假裝是可汗,現(xiàn)在死了,你們按突厥風俗給我治喪。”
![]()
在發(fā)現(xiàn)李世民越發(fā)喜歡弟弟魏王李泰之后,于是就想效仿老爹來一個玄武門事變第二,貞觀十六年,在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后,聯(lián)合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事情敗露,被李世民廢為庶民,流放于黔州。去世后以國公之禮下葬。唐玄宗時期,其孫李適之成為宰相,追贈荊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謚號為愍,遷葬于昭陵。
李承乾的一次次變本加厲的叛逆,最終讓李世民忍無可忍。他玩非主流撒馬特,分桃等等,這都是不良愛好,起兵叛亂這是作死。李承乾荒唐成這樣,有這樣的結(jié)局,也是必然之事。這才是典型的不作死不會死。
![]()
李載義,字方谷。是太宗廢太子李承乾之后,是唐朝遠支宗室。就他個人而言,李載義命運多舛,祖上幾輩都在邊疆征戰(zhàn)沙場,以武力驍勇聞名,李載義父親早逝,他性格倔強,憑借過人的勇力和善長摔跤的本領(lǐng),被盧龍節(jié)度使劉濟招入親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因軍功升遷到了衙前都知兵馬使、檢校光祿大夫兼監(jiān)察御史。
唐文宗寶歷二年,幽州突然發(fā)生兵變,幽州節(jié)度使朱克融及長子朱延齡被殺,部下?lián)砹⑵浯巫又煅铀谩2幌胫煅铀靡蚺按勘芭坝闷淙恕薄ⅰ安蛔癯肌保鹆塑娭胁粷M。時任都知兵馬使的李載義看準時機,與弟弟李載寧聯(lián)手動兵變,誅殺了朱延嗣及其家屬三百余人,然后以其罪上奏朝廷,此時已經(jīng)是晚唐,唐文宗已經(jīng)無力掌控這些地方軍閥的窩里斗,對于這些事情即便上都是“承認”。可面對李載義的行為,唐文宗還是比較認可的,畢竟是自家人,于是加封其為檢校戶部尚書、御史大夫,盧龍節(jié)度使,封武威郡王。
![]()
而李載義雖然是割據(jù)自立的盧龍鎮(zhèn)節(jié)度使,但他對唐朝廷一向恭順。太和元年,朝廷準備討伐自稱橫海節(jié)度使的李同捷(前節(jié)度使李全略之子)。李載義主動請戰(zhàn),并累破敵軍,以功加封司空。還扣押了李同捷派來行賄的侄子,連同所賄的財物、女樂一同送往長安,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太和三年李同捷投降。
太和四年三月,奚胡進攻盧龍鎮(zhèn),被李載義擊敗,并生擒奚族統(tǒng)帥茹羯送往長安。同年十月契丹進攻盧龍,李載義大破之,俘虜契丹首領(lǐng),恢復(fù)來遠,燕州等地。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李載義屢建奇功。他先后在滄州長蘆縣擊破叛軍,招降眾多敵軍。每次獲勝,他都及時向朝廷報捷,對朝廷表現(xiàn)得十分恭順。李載義因功被加封為同平章事,成為使相,皇帝還特意派宦官前往幽州,賜予他白玉帶以示恩寵。
![]()
在晚唐的藩鎮(zhèn)中,忠誠并不總能換來安穩(wěn)。李載義對朝廷的恭順態(tài)度,雖然贏得了皇帝的贊賞,卻也引起了部下的不滿。太和五年春,朝廷賜給李載義功德碑。李載義請使者參觀球賽,不料后院兵馬使楊志誠作亂,乘機驅(qū)逐了李載義。李載義與兒子李正源被迫逃往相鄰的義武鎮(zhèn)的易州。文宗本想出兵恢復(fù)李載義的地位,但被宰相牛僧孺勸阻。這番話道出了晚唐朝廷的無奈,對于遠在河北的藩鎮(zhèn),只要他們名義上承認朝廷權(quán)威,實際上已無力追究其內(nèi)部權(quán)斗。
于是唐文宗于是允許楊志誠接管盧龍,雖然只任其為兵馬留后。當李載義從易州來到長安,文宗因他尊敬自己和參與討伐橫海,仍允許他保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又授予太保。
![]()
太和五年夏,唐朝廷為了補償李載義,就任命他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興元尹。太和七年李載義又被任為河?xùn)|節(jié)度使、太原府尹。當時唐朝的盟友回鶻派使團進貢時于路劫掠,地方政府不敢抱怨,只敢調(diào)兵自守。當李載義到河?xùn)|時,正逢李暢率領(lǐng)的回鶻使團。李載義對李暢說:“可汗派將軍來納貢,不是派你來侵犯和羞辱我朝的。如果將軍不節(jié)制部下,使他們做出強暴或搶劫的勾當來,我李載義會殺了他們。別以為你們可以無視我朝的法律。” 隨后,李載義遣散了防守的軍隊,只在官邸留下2名衛(wèi)兵。而李暢聽后十分害怕,沒有敢做出敵意的舉動。并且約束使團人員沿途不得騷擾劫掠。
在河?xùn)|節(jié)度使任上,李載義終于得到了報復(fù)仇敵的機會。大和八年,楊志誠也被部下驅(qū)逐,途經(jīng)河?xùn)|。李載義將其毆打,還想殺他,在手下苦苦勸諫下才沒有殺,但他殺了楊志誠的妻子和隨從。文宗因他有功,沒有處罰。李載義上表指稱楊志誠挖掘了他母親和兄弟的墳?zāi)梗I取陪葬,請求處死楊志誠并要挖出他的心來祭奠母親,被文宗拒絕。史載李載義晚年“驕恣,慘暴一方”,這與早年那個忠心為國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
太元九年,李載義授侍中,當其部下提出要立碑紀念其功勛時,文宗乃命前宰相李程起草碑文。李載義在歷史上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差一點卷入唐朝晚期著名的“甘露之變”。大和九年,唐文宗與李訓(xùn)、鄭注密謀誅殺宦官,將李載義召回長安參與行動。幸運的是,他尚未抵達長安,行動就已失敗,因此躲過一劫。計劃失敗后,李訓(xùn)等人被殺,文宗被宦官軟禁,但李載義被允許留任河?xùn)|。開成二年,李載義在太原病逝,享年五十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尉,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績。
只可惜李載義早生三十年,沒有生在唐末,不然照這個路子走下去,真有可能成為唐末群雄之一。他在亂世中崛起,在權(quán)力中掙扎,最終也沒能逃脫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宿命。在時代的大潮面前,個人的選擇往往充滿無奈與矛盾。
![]()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guān)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