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元春資料圖。本文來源:新浪財經
本賬號接受投稿,投稿郵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劉元春:要打造有利于創新的競爭環境,也要打造有利于失敗者出清的退出機制
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黃浦區世博園區召開。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出席并演講。
劉元春認為,這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經濟學家,但是印證這幾個理論的現實版本在中國。當下在政策上、思想上對這次諾貝爾經濟獎獲獎的理論,應該要有一種深入的探討。
他談到,目前中國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形成。“過去接近15年,我們的增長速度在滑坡,但是我們在高速增長奇跡的基礎上,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奇跡,即全新的創新體系已經出現。”
劉元春認為,這種奇跡出現以后,對于下一步創新驅動的增長可以從諾獎里面得到以下啟發:
一,必須將文化因素納入到中國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
二,知識積累十分重要,但如何從經驗導向和實踐導向的指令性知識、操作知識上升為命題性、科學性知識的關鍵,因此過度商業化的知識積累是難以為繼的,基礎研發更為重要,是持續創新的核心。
三,在創造有用知識的進程中必須提防蓋提爾悖論,即得到辯護的真信念并非知識的充分條件。
四,中國成功實施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和產業快速高端化奇跡,中國工業啟蒙,特別是創新啟蒙還沒有完成。一方面有用知識的傳播和交流是社會創新的關鍵,另一方面兩種知識的交互,學者與工匠、人文與科學的結合十分重要,新價值觀體系的入腦入心是成功的保證。
五,知識分子的躺平、思想創新的停滯以及偽知識的泛濫,是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最大敵人。
六,必須培育兩種企業家,進行兩種思想的創新。以大科學家和文化普及的文化企業家十分重要,價值觀的塑造和新技術創新體系同樣重要。
七,競爭與創新將演化出大量的超級企業,企業的大型化不是關鍵,關鍵在于不能大型化中出現批量地打造出科層化的企業官僚。
八,必須充分認識到繁榮必須以創新破壞為基礎,不僅要打造有利于創新的競爭環境,同時必須打造有利于失敗者出清的退出機制,包容失敗和永保勝利同樣重要,創新驅動協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構建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制度體系和文化體系。
九,中國快速迭代升級和加速趕超決定了其創新性破壞的頻率和疊加效應更大,這需要我們在分享創新收益的同時,更大程度構建生態創新成本的社會體系。
十,倒U型的競爭與創新關系決定了必須平衡阿羅效應與阿吉翁效應,適合中國創新驅動型增長模式的市場結構并不是完全競爭,也不是完全壟斷,更不是內“卷”型的惡性競爭,平衡兩種效應的壟斷競爭模式具有適宜性,因此目前通過反內卷運動打造適宜的市場結構和競爭模式十分重要。
十一,基礎研發的提升不僅僅依靠新型舉國體系的戰略深化,更來源于對自由學術氛圍的營造和知識內去模式的價值體系構造。
十二,必須重視創新的各種直接成本和社會成本,避免簡單的技術樂觀主義,但同時也要防止技術焦慮癥,避免各種盧德主義的困境。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已經形成,但是希望在知識市場的形成過程中,通過有效競爭和開放,再來一次創新啟蒙,使新發展理念的價值觀深入人心,那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就能夠持續進展,中國夢、民族復興也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
入群可參加全年至少12場精彩閉門研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