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時代視聽的新風口,微短劇的主流化必然推動其應用場景的廣泛拓寬。2025年,國家廣電總局組織實施的“微短劇+”行動計劃,在前一個階段“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的成功實驗后,果斷地將微短劇推向與百業千行的鏈接,充分發揮微短劇消費流量和大眾文藝寵兒的新賦能領域,同時,也為微短劇創作生產者的藝術實踐、藝術創意和藝術價值提供了新命題。
“微短劇里看非遺”是這種鏈接和命題的最快反應賽道,甚至沒有之一。在本年度的閱片過程中,我清晰地看到瞬間卷起的一股連接全國各地多樣非遺文化且作品具有一定觀賞性和審美水準的創作浪潮——《儺戲》《撞鈴》里的儺舞、《越女爭峰》《化蝶》里的越劇、《墨韻新生》里的古畫修復、《重回永樂大典》里的古籍修復、《舞動敦煌》里的敦煌樂舞、《錦衣巷》里的川劇、《舟楫千里號歌來》里的船工號子、《祈安瀾》里的文物保護、《一夢枕星河》里的蘇扇蘇繡和古城保護、《我的歸途有風》里的非遺美食、《我是蘇菲菲》里的明式家具和核雕技藝……一方面,這足以說明中華大地上多民族非遺文化的璀璨厚重,大量優秀傳統文化既具備通過微短劇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潛力,也迫切期待這樣的表達;另一方面,這種“瞬間反應”是水到渠成的結果——過去一兩年來,不少地方的文宣部門、文旅部門和短劇公司早已在著手策劃“微短劇+非遺”的選題與劇本,大家似乎都敏感地捕捉到了此類題材的價值意義,于是在“微短劇+”行動計劃提出之時,便華枝春滿,花朵綻放。
不過,微短劇作為新大眾文藝的一類視聽藝術,仍需在“大眾爆款”和“藝術品質”的平衡中進一步打造“雙贏”的精品力作。雖然,非遺微短劇目前增長較快、創作潛能較大,但距真正能破壁出圈的頭部IP尚有差距。從過往其他網絡文藝、網絡視聽的發展經驗看,積累和推動是精品涌現的常態過程,其間需要各方的耐心培育與協同發力。這包括政策扶持、平臺助力、人才到位和傳播推廣的系統化建設。唯有如此,非遺微短劇才能突破同質化、草創期的瓶頸,提升敘事深度與美學品格,真正實現從“現象”到“經典”的跨越。
不久前,以抖音集團短劇版權中心“萬象短劇”計劃為代表的平臺項目啟動,第一期的定位就是“非遺民俗專場”,計劃對非遺微短劇展開中長期扶持。有趣的是,平臺還細化了具體的非遺民俗題材:嗩吶文化、薩滿文化、秦腔、梆子戲、昆曲、越劇、武當武術、瓦貓、英歌舞、霹靂布袋戲等均在列。其中令我油然而生創作欲望的,則是英歌舞——近年來,憑借短視頻傳播,英歌舞以其磅礴氣勢與獨特韻律迅速走紅網絡,一個個英歌舞少男少女的形象仿佛在召喚創作者去寫出熱血、青春、成長、傳承的故事。所以說,藝術創作固然是個體或團隊的靈感和經驗結晶,但引導、支撐、構成良好且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才是精品爆款的孵化器與培養皿。非遺微短劇植根于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審美的非遺土壤,其視聽故事的創新與演繹,無疑值得多方助力、深耕細耘。
與網絡視聽作品的另一個領域——短視頻相比,我認為“微短劇+非遺”的文章才剛剛開始。或者說短視頻做得到、做得好的,微短劇也能做得到、做得好,并且憑借其藝術體裁的獨特優勢,理應做得更深邃雋永、家喻戶曉。2024年末,讓我感到特別震撼的網絡視聽作品是李子柒以有關非遺“大漆”的短視頻華麗回歸,李子柒以手為筆、以漆為墨,在短視頻中彰顯了華夏美學及其人文肌理。此外,抖音平臺上大量非遺傳承人和新農人創作的短視頻作品亦可圈可點,他們共同將“短視頻+非遺”做得風生水起,常有讓人沉浸其中、心生大美之感的佳作。說這些,無非是想回歸微短劇創作的話題:如今越來越多聚集于此的創作者,也當以李子柒般沉靜篤實的匠心,深入挖掘非遺微短劇的敘事潛能。古韻與今輝交融,非遺與微短劇攜手,非遺微短劇完全可以成為以情動人、托物言志的一種新體裁、新載體。
![]()
來源:浙江民盟
原載于《解放日報》2025年10月13日
信息來源:民盟中央微信公眾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