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去年歐洲對華電動汽車關稅事件的時候,就有媒體披露一件內幕:歐盟當時覬覦中國的電車技術,提出希望中國企業能“轉移技術”給他們。當時這件事一度受到各國關注,主要原因就是歐洲“玩不起”了,電動汽車技術這方面他們已經不可能追上,于是就出此下策。此外,歐盟當時還私下和中國企業商量,要求他們交出電池技術。這件事最終無果,包括中方的及時介入,才讓歐盟這套規則沒有玩下去。
![]()
然而到了今年,歐洲又開始提此事,且變得更不遮掩了。14日報道披露,歐盟正考慮出臺新規,要求在歐投資的中國企業滿足特定條件才能進入當地關鍵市場。這些條件可不只是使用一定比例的歐盟商品、勞動力以及組建合資企業,核心還是一點:移交技術。歐洲現在正在評估可行性,原因在于中國未必會“配合”;要是這樣的話,歐盟最后可能面臨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境地,失去大量的中國投資或是結局。
![]()
15日,外交部回應此事時表示:中方支持中歐企業基于市場原則開展貿易投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反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強制技術轉讓;反對干預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反對以提升競爭力為名,采取保護主義歧視性做法。技術作為企業核心資產,其流轉與應用遵循商業邏輯與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歐盟將技術移交作為市場準入“門檻”,實則是將貿易投資政治化,打破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賴以維系的規則基礎。這種表態傳遞出明確信號:中國堅決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任何借“經濟安全”之名行規則破壞之實的行為。
![]()
據披露,歐盟擬要求中企使用特定比例歐盟商品與勞動力、在境內完成產品增值,甚至強制成立合資企業,這些要求嚴重干涉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其投資決策、運營模式應由自身根據商業環境自主選擇,而非被行政力量強制干預。外交部的回應正是對中企合法權益的有力聲援,明確傳遞了“拒絕將企業作為政策博弈工具”的態度,也呼應了國際社會對企業經營自由的普遍共識。在這件事上,只能說他們的行為太“出格”了。
![]()
如同中國所說的一樣,歐盟貿易專員稱相關措施是為獲取“真正的投資”,實則是借保護本土產業之名,行歧視性限制之實——即便名義上適用于所有非歐盟企業,但其核心目標明確指向在新能源等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中企。這種“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不僅會導致中歐經貿合作錯失發展機遇,更會破壞全球產業鏈的穩定性與包容性。正如分析指出的,強制技術轉讓要么迫使中企退出歐洲市場,要么為合作埋下隱患,最終將損害雙方利益,還會得到中國的反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