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聽說過,早年因為大量東北人選擇去海南過冬,海南也被戲稱為“東四省”。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東北人不再遠赴海南,而是轉向山東的沿海城市過冬。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戶口登記地在東北三省且常住山東的人口已超過115萬人,而同期在海南的僅為約10萬人。
從昔日的“闖關東”到越來越火熱的“回山東”,這條東北人遷徙新路線的背后,其實藏著氣候、情感與生活現實的多重答案。
![]()
東北的冬季,是刻在當地人記憶里的凜冽。
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1月平均氣溫低至-30℃以下,即便稍微偏南些的遼寧沈陽,冬季極端低溫也時常跌破-20℃。
漫長的東北冰雪期里,戶外行走不到十分鐘就能凍透棉鞋,裸露的皮膚會被寒風刺得生疼。
東北冰雪期,食物放在冰箱是冷藏,室外才是冷凍

更嚴峻的是,低溫天氣中,心腦血管以及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病率會明顯增加,而對老年人而言,這樣的嚴寒更可謂“生死考驗”。
除了健康威脅,冬季還轉化為了沉重的生活成本。
東北的取暖季是從每年10月底到次年4月,時間長達6個月以上,供暖費始終是東北家庭開支的“大頭”。
以沈陽為例,一個100平方米的住宅,僅集中供暖費一個冬天支出大約是2300至2600元。
東北電地暖,完全隱藏于地板之下,既美觀又避免了傳統散熱器積塵、占用墻面空間等問題
![]()
而一些沒有集中供暖的家庭,選擇自行燒煤取暖,在當前煤炭價格下,一個冬季的總支出可能就超過4000元,負擔更為沉重。
更關鍵是,寒冷的成本壓力也影響到東北的產業和就業格局。
由于嚴寒導致的額外能源和維護成本,使得東北企業在輕工制造等領域的生產成本普遍高于南方,市場競爭力受到制約。
這些成本最終轉嫁到產品價格上,即便生產一件純棉T恤,東北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往往比南方企業也要貴得多。
由于工業生產成本高企,還導致相關依附的服務業(如物流、維修、餐飲)變得蕭條,不僅壓縮了就業空間,也帶來生活服務的諸多不便。
正是一系列嚴寒帶來的不利因素,以及計劃經濟優勢褪去后,東北人多年秉持的“向低成本、多機會地區流動”遷徙邏輯,才直接或間接推動著東北人口外流。
七普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間,東北三省常住人口減少了約1099萬人。
七普數據 圖片來源:21數據新聞實驗室
![]()
這些離開東北的人,有的遠渡重洋“洋插隊”,有的留在國內尋找機遇。
但不管去哪,東北人離開的表層原因始終是對溫暖的向往、對“寒冷成本”的規避,而更深層的訴求,終究是對“更低成本、更好生活”的追求。
于是,無須長途奔波的山東,就成了東北人的最佳選擇。
從地域來看,山東與東北隔渤海相望,每日有多個航班與輪渡班次往返,不僅行程短,費用也遠低于前往海南。
地理上的便利,或許為這場“暖冬遷徙”打下了基礎,但最吸引東北人的,還是那份跨越百年的情感聯結。
![]()
清末至民國年間,為躲避饑荒與戰亂,超過2000萬山東人推著獨輪車、乘著木船,渡渤海北上“闖關東”。
來到異鄉謀生的山東人在陌生黑土地開墾荒地、搭建房屋,也將家鄉的飲食習俗、方言腔調、民俗儀式一并帶到了這片陌生的土地。
闖關東人在路上搭起來的窩棚,供他們臨時居住
![]()
比如東北人鐘愛的酸菜汆白肉,就源自山東的腌菜技藝;而東北話里的“波螺”(海螺)、“棒槌”(玉米),也與山東膠東地區的叫法如出一轍。
就連東北各地過年貼春聯的講究、正月十五扭秧歌的熱鬧,其實也都是從山東帶過去的文化印記。
這種深度的文化植入,不僅讓東北與山東在百年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緣關系,也為如今的反向遷徙埋下了伏筆。
時至今日,語言與飲食的相通,讓東北人在山東幾乎沒有異鄉感。
山東餐館常見的地三鮮、鍋包肉、烤實蛋,都是東北人從小吃到大的家常味,就連燒烤攤師傅撒料手法,也和東北一模一樣。
這種親切感在東北人聚居的社區更顯濃厚。
截至目前,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戶籍人口常住山東的總量已超百萬,是外省人口在山東人數最多的群體之一。
![]()
龐大的東北籍群體,也讓山東很多地區形成了多個“東北村”,生活習慣也越來越趨同。
如今,山東各地小區的廣場上,東北大秧歌與山東膠州秧歌能同臺表演;棋牌室里,東北麻將的規則也被延續到了牌桌。
就連社區組織的中秋晚會,節目單里既有東北的二人轉,也有山東的呂劇,這種文化交融的熱鬧,更讓移居至此的東北人少了幾分身處異地的孤獨感。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各地還主動喚醒這份歷史記憶,讓情感聯結更有溫度。
比如煙臺蓬萊區每年都會舉辦“闖關東后代尋根節”,通過設置族譜展示、民俗體驗等環節,2024年就有超過3000名東北人專程來此尋根。
龍口市博物館還通過老物件、影像資料,還原當年祖輩“闖關東”遷徙的歷程,吸引了不少東北老人攜家帶口前來參觀。
這種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讓東北人在山東不僅找到了溫暖的居所,更找到了文化的根脈。
山東威海,被稱為東北人的“第二故鄉”
![]()
就像一位來自東北的文化學者說:“在海南過冬,總覺得是‘暫住’。可在山東過冬,聽著熟悉的話、吃著順口的菜,覺得是回家了”。
正是這份跨越百年的血脈與鄉愁,讓山東超越了單純的“過冬目的地”,成為東北人情感寄托的“第二故鄉”。
可在情感之外,真正吸引東北人留下來的,還是氣候與生活環境的高度適配。
![]()
雖然相比海南,山東的冬季還算不上溫暖,但由于自身暖溫帶季風氣候,全省平均氣溫最冷也只有-1℃至-4℃,相比東北動輒-20℃以下的極寒,已是天壤之別。
還有山東全域普及集中供暖,室內溫度基本穩定在20℃左右,既保留了東北人熟悉的“暖屋體驗”,又避免了南方濕冷的“魔法攻擊”。
而且,山東取暖季要比東北短2-3個月,取暖成本也相對較低。
比如東北人居住最多的龍口,2024年供暖費為23元/平方米,比沈陽低3元/平方米,租住當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一個冬天就能省下數百元取暖費。
圖片來源:《漫長的季節》
![]()
還有令東北人最為羨慕的空氣環境。
因為靠海,山東威海、煙臺空氣質量全年優良率超90%,對東北人常見的呼吸道敏感問題格外友好。
特別是龍口還具有“靠海不潮”的獨特氣候,冬季濕度約50%,衣物一晚即干。
這種“溫暖不潮、干爽宜居”的環境,讓東北人既能避寒,又能享受更高品質的冬日生活,自然結伴而來。
龍口金灘碧海,風和浪柔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
![]()
如果說情感與氣候的契合,可能只是東北人來山東過冬的“備選答案”,那么親民的生活成本與完善的服務體系,則讓這份選擇從“備選”變成“必選”。
對東北退休老人而言,山東憑借房價、物價與配套服務的均衡優勢,真正實現了“留得住、過得好”的良好旅居體驗。
在最重要的住房成本上,相比海南三亞動輒每平米數萬元的高價,山東一些地區的房價就便宜得多。
還是以龍口為例,2024年當地新房均價不足7000元/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大約59萬元;二手房中,某些房齡5年以內的次新房,均價甚至低至3000-4000元/平方米。
這意味著,如果東北老人賣掉老家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憑借變現所得資金,完全有能力在龍口購置一套甚至兩套住宅,剩余資金還能讓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下去。
不僅房價“接地氣”,山東各地的物價也很實惠。
龍口的早市,3元就能買到一碗撒滿香菜、榨菜的豆腐腦,搭配1.5元一個的肉包子,5元錢就能搞定一頓豐盛早餐;威海的菜市場里,新鮮海蠣子10元錢能買一盆,鲅魚、帶魚等海鮮價格也比東北內陸城市要低得多。
即便青島、煙臺這樣的地級市,餐飲消費也同樣親民。
路邊飯館的套餐,一葷兩素搭配主食不到20元;街邊燒烤攤50元就能點上一把烤串、一份拌菜,三五好友圍坐聊天,與東北老家的生活場景別無二致。
熱鬧的山東大集 圖片來源:小紅書@噸噸愛自由
![]()
除了生活成本優勢,山東相對完善的醫療配套,也打消了東北人異地過冬的顧慮。
山東目前正加速完善醫養結合體系,讓來此過冬的東北老人多了一份醫療保障;而隨著醫保異地結算“一卡通行”政策落地,東北人到時看病也只需帶社保卡就能直接報銷。
更貼心的是,山東各地擁有資源豐富的A級景區和景點,能爬山也能下海,讓東北人在此過冬不再是單純地“避寒”,而是一場充滿煙火氣與詩意的旅居體驗。
或許對于移居至此的東北人來說,山東還有很多不便之處,但是從氣候的高度適配到文化的深度共鳴,從安心的生活成本到完善的配套保障,這場跨越渤海的遷徙,也讓其悄悄實現了“歸家”般的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