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引發(fā)海內(nèi)外觀眾廣泛熱議。劇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我會舍命保護東海小組的”等感人臺詞,成為臺灣隱蔽戰(zhàn)線工作者動人情感和崇高信仰的真實寫照。
今天,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煙云,記住他們!——編 者
![]()
跨越時空的榮耀勛章
□ 鄭 立
9月30日是國家烈士紀念日,當日,講述1950年在臺犧牲的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烈士英雄事跡的39集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央視上線。電視劇的播出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它將莊重的紀念與大眾文化記憶縫合,讓英雄從歷史檔案里走進萬千觀眾的視野,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回家”,是獻給75年前英勇犧牲英雄們的榮耀勛章。
《沉默的榮耀》注重創(chuàng)新表達,重情懷、重格調(diào)、有溫度,凸顯主流價值,亮點十足,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一開播,就創(chuàng)下近期電視劇收視率新高。
亮點之一:以真為基,取材于真人真事。作為首部以真人真事演繹臺灣隱蔽戰(zhàn)線的主題諜戰(zhàn)劇,定義了主題電視劇的新空間。
《沉默的榮耀》摒棄了諜戰(zhàn)劇常見的“原型創(chuàng)作”模式,直接以真實姓名、真實事跡、真實地點直面歷史“空白點”,這在影視史上還是首次嘗試。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這些曾經(jīng)只存在于機密檔案中的名字,如今通過熒屏進入公眾視野。這種創(chuàng)作選擇本身就是一種歷史觀的重申:英雄不應無名,歷史拒絕沉默。
與那些經(jīng)過藝術虛化的諜戰(zhàn)故事不同,該劇承擔著還原歷史真相的特殊使命,每一個情節(jié)都背負著對真實生命的重量感。該劇九成以上重要角色為真名真姓、有據(jù)可考的歷史人物,與以往的諜戰(zhàn)劇比完全是顛覆性的安排,這決定了它的紀實屬性、傳記屬性要高于戲劇屬性,創(chuàng)建了新的藝術表達模式。
這樣的創(chuàng)新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電視劇從2018年開始創(chuàng)作劇本,歷經(jīng)數(shù)年數(shù)十次修改,這種匠心創(chuàng)作背后體現(xiàn)的是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創(chuàng)作團隊通過實地探訪、史料收集,挖掘的不僅是事件線索,更是那一代人的精神譜系——在個人命運與歷史洪流的交匯處,他們?yōu)楹巫龀隽巳绱司駬瘢坑质鞘裁粗沃麄冊诳床灰娗奥返暮诎抵幸闳磺靶校縿?chuàng)作者拒絕將歷史簡化為刺激的情節(jié)佐料,而是保持對復雜性的尊重,對真實性的堅守,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推動歷史真實與藝術再現(xiàn)的有機統(tǒng)一,既體現(xiàn)作品的歷史準確性,更意味著它成功觸達了歷史的情感內(nèi)核。
亮點之二:以史為綱,注重在大歷史觀的視野下,在宏大敘事中兼具史詩性品格。
該劇直面1950年前后國共雙方的斗爭,特別是在臺灣隱蔽戰(zhàn)線的激烈交鋒,聚焦戰(zhàn)斗在臺灣的我黨隱蔽戰(zhàn)線英雄群體,深情謳歌吳石等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劇情以東海小組與中共臺灣省工委兩條線交錯并行,重現(xiàn)《光明報》事件、臺大事件等,展現(xiàn)了臺灣地區(qū)的隱蔽戰(zhàn)線斗爭,同時巧妙穿插解放福州、美國和臺灣地區(qū)關系、解放大西南、金門戰(zhàn)役等歷史史實,島內(nèi)島外呼應,延展了歷史的深度,注入史詩品格,生動印證中國革命發(fā)生發(fā)展取得成功的歷史邏輯,有助于引發(fā)觀眾對中國革命的歷史認同和情感認同。
劇中的主角包括東海小組三位主要成員:原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原國民黨“聯(lián)勤總部”第四兵站總監(jiān)陳寶倉中將,原國民黨東南長官公署總務處交際科科長聶曦上校,在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主動選擇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在暗夜里逆行,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劇中層層遞進呈現(xiàn)“吳石們”的抉擇,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的生動詮釋。
亮點之三:以情為橋,關注細節(jié)的豐富,關注對歷史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情感世界的刻畫,演繹出隱蔽戰(zhàn)線工作者的情感、忠誠與信仰。
《沉默的榮耀》展現(xiàn)的隱蔽戰(zhàn)線工作圖景,顛覆了傳統(tǒng)諜戰(zhàn)劇的浪漫化想象。這里沒有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只有一群在極端壓力下依然堅持斗爭的仁人志士。
劇中東海小組的精誠配合,傳遞絕密軍事情報的過程,展現(xiàn)的是一種近乎日常的偉大——這種日常性不是削弱而是增強了其英雄色彩。真正的勇氣不是在熱血沸騰下的瞬間爆發(fā),而是在漫長暗夜中的持續(xù)堅守。
《沉默的榮耀》注重挖掘英雄的“情”,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之光,以感情戲帶動劇情張弛有度,成功塑造吳石與妻子、兒女間的親情,朱楓對女兒的深情,聶曦與妻子間的愛情,革命者間的生死情,將親情、愛情、戰(zhàn)友情適度外溢,真情釋放,增強了人物形象的飽滿度。
該劇通過對歷史細節(jié)的還原,讓我們看到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但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決絕選擇才更加震撼人心。
亮點之四:以古為今,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以其表達的深度與高度,呈現(xiàn)出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
該劇播出后迅速在海內(nèi)外引起強烈的反響,其影響超越劇本身,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它警醒我們和平來之不易,促使我們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這些英雄為之犧牲的愿景,至今仍在實現(xiàn)的進程中。
該劇通過歷史與當下的對話,喚醒了觀眾對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的關注與認同,實現(xiàn)了歷史題材作品的當下性價值。它告訴我們,歷史從未真正離開,它以各種方式參與著我們對現(xiàn)在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想象。祖國統(tǒng)一,人心所向;臺灣必歸,勢不可擋。
選擇在國家烈士紀念日播出,《沉默的榮耀》參與了國家記憶的構(gòu)建工程。烈士紀念日當日的紀念儀式與大眾文化產(chǎn)品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種立體的紀念體系:前者莊重肅穆,確立歷史地位;后者生動親切,促進情感認同,這種雙重加持擴大了歷史記憶的傳播范圍與影響。
電視劇作為一種入戶、入私人空間的藝術形式,能夠?qū)覕⑹隆⒅髁鲀r值轉(zhuǎn)化為家庭對話與個體空間記憶,引發(fā)觀眾對公共歷史與未來走向的思考,這也是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帶給我們的驚喜。
作為一部承載歷史厚重感與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它提示我們:文化產(chǎn)品不僅僅是娛樂消費品,更可以成為歷史教育特別是國家安全教育的載體、集體記憶的媒介和精神價值的傳遞者。通過真實人物的故事,該劇完成了對一段歷史的全景式呈現(xiàn),讓沉默者發(fā)聲,讓無名者被看見,實現(xiàn)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我們不僅是觀眾,更應該成為記憶的傳承者,肩負起將英雄精神繼續(xù)傳遞下去的責任——這正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也是對歷史之問最好的回答。
看《沉默的榮耀》,被彈幕和跟帖催淚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自9月30日開播,成為2025年CCTV8收視率最快破3劇集。中國視聽大數(shù)據(jù)連續(xù)10天收視排名第一;酷云連續(xù)13天電視收視率排名第一,黃金時段全部頻道收視率排名第一;歡網(wǎng)全部頻道劇集直播收視率排名第一;愛奇藝總榜熱搜榜排名第一;貓眼電視劇熱度排名第一。
“這是一部不一樣的諜戰(zhàn)劇。撰寫劇本的是歷史,慘烈悲壯的結(jié)局早已劇透。它沒有普通諜戰(zhàn)劇設置得無比精巧、環(huán)環(huán)相扣、天衣無縫的情報傳遞,沒有大團圓的勝利。然而,‘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決絕,‘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卻讓電視機前的我們集體破防。”在彈幕上、在評論區(qū),觀眾抒發(fā)著自己的感動和崇敬。
吳石將軍接到命令,即將前往臺灣,好友趕來勸他留在福州迎接解放。但是,將軍已然下定決心:“我已經(jīng)決定了,人生無怨無悔的事不多。”“若一去不回?”友人問,“便一去不回。”將軍答……彈幕上,滿屏的淚水,“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不斷彈出,仿佛為將軍壯行。困難重重的東海小組接到上級指令,陳寶倉將軍加入。雨夜,在摯友的家門外,吳石說出了接頭暗號“同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門終于打開,陳寶倉應“相逢傾蓋便相交”。彈幕上,網(wǎng)友們?yōu)橐粚从驯屒跋又匦挛帐侄老玻骸鞍咨植老碌母锩颜x彌足珍貴。”“志同道合從來不是巧合,而是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信仰和忠誠。”周至柔告訴吳石,谷正文的判決下來了,為了慶祝這暫時的勝利,吳石邀請朱楓、聶曦到家里吃飯。席間,夫妻倆唱起了《望春風》,網(wǎng)友們被這溫情的畫面感動:“他們應該長長久久地享受這歲月靜好……”
筆者想說,這屆觀眾太懂欣賞,太會表達,也太能催淚。
![]()
《沉默的榮耀》劇照
網(wǎng)友“鄔展弘”留言 :“歷史書太薄,裝不下他們的偉大,我們隨手一翻,就是他們的一生;歷史書又太厚,我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只知道他們叫英雄。”
網(wǎng)友“無眠”說: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里有個無名英雄紀念廣場。“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在這個為紀念20世紀50年代犧牲于臺灣隱蔽戰(zhàn)線工作者而建的廣場上,立著他們的雕像,刻著他們的名字: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7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通過熒屏,看見了他們的故事,感受到什么叫“長河為咽,青山為證。豈曰無聲?河山即名!”
網(wǎng)友“畢竟我辣么帥”留言:那些無名英雄終于被看見了,他們的故事通過這部劇被更多人知道,這才是最好的致敬。
是的,這才是最好的致敬。
(李滇敏、萬蕓蕓整理)
我們選擇真實,選擇敬畏,選擇深深鞠躬
□ 楊亞洲
歷史需要被真誠凝視,尤其當它浸透了信仰的熱血與犧牲的沉重。
在光明與黑暗激烈撕扯的至暗時刻,個體命運與家國前途緊密纏繞。吳石將軍們所處的,正是抉擇最艱難、代價最慘烈的所在。他們本可選擇更安穩(wěn)的人生軌跡,卻毅然投身于暗夜深海,唯一的光源,便是內(nèi)心那團對嶄新中國的堅定信仰之火。呈現(xiàn)這段歷史,是為了讓那束穿越時空的信仰之光,照亮我們當下的精神高地。
在歷史洪流中,個體如何以渺小之軀承載千鈞道義,至今仍在叩問每一顆心靈。
《沉默的榮耀》首次以真實姓名、真實事件,將一段隱秘而偉大的斗爭全景式托出。它是對歷史真相的莊重復原,更是對無名英雄遲來的深情致敬。他們的潛伏、情報傳遞直至英勇就義,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樂章。
吳石他們的抉擇是一面鏡子。他們以生命詮釋勇敢者的“選擇”不是權衡利弊的算計,而是信仰驅(qū)動下義無反顧的擔當。當物質(zhì)豐盈而精神時有困頓,他們的故事恰似一劑喚醒民族血性與崇高感的良藥,提醒當下的我們:信仰的力量,永遠是穿透迷茫、錨定方向的燈塔。
面對如此沉重的史實,平衡創(chuàng)作與還原歷史,是橫亙眼前的第一道峻嶺。我們深知,唯有懷揣最大的真誠與敬畏,方能接近那些不朽的靈魂。
創(chuàng)作之路絕非坦途。最大的敘事挑戰(zhàn),恰恰源于歷史的莊嚴本相——因隱蔽戰(zhàn)線鐵的紀律要求,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位核心人物,在臺灣潛伏期間幾乎隔絕往來。直至生命盡頭,在敵人的法庭上慷慨赴死之際,他們才真正“相聚”。
這歷史的真實,對電視劇慣常依賴的人物交集與戲劇沖突構(gòu)成了嚴峻考驗。
我們曾陷入深深的敘事困境:如何在主角“不相見”的現(xiàn)實中構(gòu)建戲劇張力?如何讓觀眾理解并共情這沉默中的偉大?然而,反復思量,我們最終選擇向真實深深鞠躬。
團隊踏上了漫長的求索之路:反復走訪英雄后人,在淚眼與追憶中觸摸溫度;深入塵封史料,于字里行間聆聽歷史的回聲。那些鮮為人知的動人細節(jié)——一句訣別的暗語、一份傳遞情報的果敢、就義前眼神的平靜……逐漸匯聚成驅(qū)動我們前行的使命感。敬畏,成為我們打開那段崢嶸歲月的唯一鑰匙。
無數(shù)個日夜,劇組輾轉(zhuǎn)鼓浪嶼、上海、橫店等地,步履不停。我們執(zhí)拗地追求:在真實人物與事件的基石上,盡最大可能真實還原。
這還原,不僅是器物場景的考究,更是對那個“看似無路卻處處需要抉擇”的年代氣質(zhì)的精準捕捉。讓觀眾“真實看見”——看見歷史的褶皺,看見信仰如何在絕境中迸發(fā)光芒,看見英雄如何以生命完成對信仰最純粹的交付。
這是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責任,對英雄的告慰,亦是創(chuàng)作者良心的必然選擇。
英雄的孤獨與堅守,本身就是最震撼人心的戲劇。他們的信仰不需要喧鬧的佐證,其力量恰恰蘊藏于那看似“疏離”卻共同指向黎明的隱秘行動中。讓觀眾感受那份在高壓下的絕對紀律、在孤獨中的絕對忠誠,正是這部劇獨特而珍貴的價值。
《沉默的榮耀》的誕生,是一次艱難的航行。我們選擇真實,意味著選擇了荊棘;我們選擇敬畏,意味著選擇了如履薄冰。然而,當鏡頭對準鼓浪嶼那面向臺灣的窗欞,當歷史的回響在真實場景中激蕩,我們深知這一切都值得。
那些在至暗時刻以信仰為燈、以生命為炬的英雄們,他們的故事不該湮沒。他們用最悲壯的犧牲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唯有崇高的信仰,才能穿透最深的黑暗,指引民族抵達光明的彼岸。
![]()
《沉默的榮耀》劇照
這束信仰之光,曾照亮1949年的黎明,也必將繼續(xù)照亮我們前行的漫漫長路——它是暗夜深海永不熄滅的燈塔,是民族精神星河中永恒的坐標。
我也相信那四道穿越暗夜的身影,終在民族的記憶中化作永恒的曙光。當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的鏡頭照亮這段塵封往事,我們終將看到:臺灣海峽的波濤之下,奔涌著一條用忠誠與信仰匯成的河,它終將沖垮一切阻隔,讓兩岸人民深情擁抱。
(作者為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導演)
網(wǎng)友評論摘錄
我對“信仰”二字的理解,未曾觸碰它的溫度與厚重,直到在《沉默的榮耀》中走近吳石將軍,走近那些在暗夜中擎火而行的身影,才真正明白——信仰,是一種無我的抉擇!他們?yōu)榱藝仪巴九c子孫的福祉,甘愿放棄屬于自己的一切,以“犧牲一個小我,成全千萬家國”的決絕,將個人命運熔鑄進歷史的洪流。正如吳石將軍在絕筆中所寫:“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這丹心,是忠誠,是勇氣,也是信仰最清澈的底色。而朱德總司令那句“你們活在我們的記憶里,我們活在你們的事業(yè)中”,更讓我恍然領悟:烈士從未遠去,我們今日的生活,正是他們事業(yè)的延續(xù)。
——DDB
吳石疲憊不堪地結(jié)束“問詢”,和聶曦相擁,我提著的心稍稍放松。整個“問詢”過程,吳將軍始終有理有據(jù),不慍不火的,不愧是“十二能人”。可是越到后面就越不忍看,每看一集就知道他們離被捕近一步、離犧牲近一步。我想這也是大部分人想“棄劇”又棄不下的原因吧?因為不忍看到犧牲。
——Anna公主日記
(來源:大江新聞-江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