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泰羅
10月15日,創新藥概念股集體上漲。
廣生堂、舒泰神、博騰股份、華海藥業、美迪西、康華生物等都紛紛上漲。
政策收緊是上一輪醫藥大調整的核心原因,但現在,創新藥的國內政策環境已明顯寬松。
2024年,創新藥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進一步,從行業、資金、發展方向等各個維度給出具體指示和定調。更關鍵的一點,提出2025年將發布醫保丙類目錄,這意味著創新藥增量支付時代已呼之欲出。
國內政策托住了創新藥的下限,海外BD則直接打開了上限。
華福證券最新的研報顯示,2020年—2024年,創新藥BD交易總金額從92億美元提高到523億美元,首付款金額則從6億美元提升到41億美元。
進入2025年,創新藥BD徹底放飛,數量越來越多,體量越來越大——三生制藥拿下輝瑞超60億美元大單,德國BioNTech111億美元瘋狂倒賣普米斯BNT327,石藥集團三個單筆潛在總金額50億美元BD即將落地……開年至今,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金額高達455億美元,不到半年時間已直逼去年全年的水平。
ASCO會議一直被視為全球腫瘤學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會議,在剛剛結束的2025ASCO會議上,共有73項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數量創歷史新高。
當所有利空因素都已充分入價,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會帶來巨大彈性,更何況是如此顯著的邊際改善,這是當下創新藥重估的一個基本底層邏輯。
但是,如果僅僅是優于過去的自己,創新藥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的市場影響力和關注度。
2015年-2024年,中國醫藥產業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跟隨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在今年ASCO會議入選的184項ADC管線相關研究中,有89項來自中國,約占總體的48.4%;中國企業發布約34項雙抗研究,占整體雙抗研究的比例約49%,全球研究人員共發布了54項“延遲公布摘要”(LBA),其中11項LBA由中國研究人員領銜完成。而在10年前,ASCO上僅有一項來自中國的口頭報告,備受國際市場關注的LBA項目更是為0。
2015年,中國原研創新藥的研發管線只有124條,至2024年這一數據已達到704款,位居全球第一。2015年中國企業自研進入臨床的FIC創新藥只有9個,在全球的占比不足10%,到2024年已飆升到120個,占比已超過30%。
把目光投向遠方,中國創新藥的偉大征程其實才剛剛開始。
一方面,本土Biotech以極低的研發成本(約為美國的1/3至1/5)和更快的研發速度已經實現對海外同行的碾壓。截止到目前,中國企業在細胞療法、ADC、雙抗等技術領域的在研管線數量全球第一,在716個賽道研發進度保持第一。
另一方面,跨國藥企即將面臨專利懸崖,據悉到2037年全球市場有27款2024年銷售額超40億美元的重磅藥物面臨專利失效,默沙東、諾華、阿斯利康、輝瑞、羅氏和GSK等MNC急需補充研發管線以維持其市場競爭力。
2024年,中國對外授權交易金額占全球的比重為30%,2025年初至今對外交易總金額占比已升至40%以上。借助License-out模式實現技術價值全球化兌現,填補MNC專利懸崖后的市場空缺,這是屬于中國創新藥企的星辰大海。
從投資角度出發,無論創新藥短期是否已經見頂,都不會影響相關優質標的在長期繼續自己抬升自己的估值中樞。據華福證券測算,2020-2025年中國授權項目整體預計將帶來約82億美金的凈利潤,按10倍PE計算潛在市值增量高達817億美元。
還是那句話,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已經降臨,醫藥是過去五年資本市場最差的板塊之一,可能也是未來五年最好的板塊之一。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