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軍迷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共有57位開國上將,其中既包括經長期的戰爭考驗而成長起來的人民軍隊高級干部,同時也包括3位在解放事業中有積極貢獻的原國民黨軍起義軍官(即陶峙岳、董其武、陳明仁),此外在開國上將中還有4位少數民族軍官分別是韋國清上將(壯族)、烏蘭夫上將(蒙古族)、李濤上將(瑤族)和楊至成上將(侗族)。
![]()
不過,許多人弄不明白的是 ,為什么官方介紹中明明指出開國上將的人數為57位,但是在1955年舉行的開國將帥授銜過程中,卻只有55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另外2位是什么情況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非常的簡單,這是因為開國上將王建安是在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李聚奎則是在1958年才被授予上將軍銜。接下來,小圣就為大家展開介紹一下相關情況,幫助大家梳理一下過程。
![]()
1955年9月27日,經過前期嚴密緊張的一系列籌備工作,我國在北京隆重舉行了開國將帥授銜儀式:先是在下午兩點半向9位在京的開國大將授予了大將軍銜(但徐海東因病在大連療養,未參加大將授銜儀式),而后又向在北京的301名將官進行了集中授銜。當日下午五點,在北京懷仁堂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授銜儀式(實際僅7位元帥參加,當時劉伯承和林彪因為生病正在青島療養、葉劍英在大連組織抗登陸演習,均無暇參加授銜儀式)。
同年10月22日起,各大軍兵種單位、各大軍區分別在北京、南京、蘭州、成都、廣州、武漢、沈陽等地舉行了授銜活動,授銜現場由相應的元帥、國務院副總理或大將分別主持(比如南京授銜儀式由劉伯承元帥主持、武漢授銜儀式由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主持等等)。由此,在整個1955年,共計有55人分批被授予上將軍銜。
![]()
然而,在1955年的授銜工作中,雖然王建安當時已經是正兵團級軍官,但由于一些原因被暫緩授予上將軍銜,而是直到1956年1月才被補授上將軍銜并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56年12月,王建安上將出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一職,后于1961年10月擔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再于1969年8月轉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之后還曾進入中央紀委擔任常委、1975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期間向黨中央、中央軍委提交了許多有價值的調查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王建安曾是著名的“山東雙雄”之一(另一位則是開國上將許世友)。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正式合編,其中魯中軍區部隊合編為8縱(下轄22師、23師、24師,兵力為3.3萬人),時任8縱司令員為王建安、政委是向明,而膠東部隊則是整編為9縱,許世友為9縱司令員。
![]()
最后,再介紹一下李聚奎上將的情況:新中國成立后,其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副參謀長、東北軍區后勤部部長、解放軍后勤學院院長等職。
1955年7月30日,李聚奎奉命出任石油工業部第一任部長(而且還是被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將擔任新中國首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因而未能參加授銜儀式(當時,毛主席針對評銜工作發表過重要的意見,那就是“離開軍隊系統到政府部門工作的干部還是不授銜為好”)。
直到1958年2月,李聚奎重新返回軍隊系統出任總后勤部政委一職,期間他參與制定了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方針。然而在同年補授軍銜時,他發揚風格、“就低不就高”,盡顯崇高豁達胸懷,最終被補授上將軍銜并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由此,李聚奎成為我軍最后一名開國上將;1988年7月,李聚奎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這是黨和軍隊對于這位忠誠老將的充分肯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