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到孩子不上學,家長很煎熬的狀態,很是心疼,但又無可奈何。
孩子去不了學校,都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情緒積壓與自我否認,才會在內耗中漸漸失去行動的勇氣與動力。
那些厭學的孩子,都是一些善良和優秀的孩子,都有著很高的心氣與很高的自我要求。
他們也想讓家長放心,也想成為家長們的驕傲,只是身處于疲憊的狀態,太缺乏心力,所以內心也覺得要去學校,但就是行動受阻。
擔心的東西有很多:
害怕去學校的那種煎熬與無力感,害怕自己會出現緊張焦慮,難受等軀體化;
害怕自己去學校像個傻子一樣,聽不懂課,也融入不進去環境;
更害怕自己會成為別人眼里的異類,害怕會被人取笑;
也害怕自己像行尸走肉一樣,在學校浪費時間,別人都在卷,自己根本專注不了。
那些厭學的小孩,大都是因為想得太多,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判,處處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別人都很好,只有自己是個累贅和負擔。
無論怎么努力,都還是無法達到期待中的樣子,所以干脆逃避,躲在自己的空間,與手機為伴,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
雖然孩子的這些內耗與厭學情緒,跟家長早年的高控制,高壓力與高期待,以及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無關系。
也可以說是錯誤和極端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情緒問題,讓孩子既要又要還要的落差中無法自洽。
但家長也是拼盡了全力對愛孩子,想方設法為孩子好。
無論是對成績的關注,還是毫無覺察中給孩子施加的壓力,或者是一些負向的評判,初衷都不是為了加速孩子有情緒問題,只是想讓孩子少走點彎路,少跳點坑。
所以家長,會把自己的經驗,自己未達成的目標,以及生命中所有的遺憾,都轉化為推力,來盡力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多走捷徑。
誠然,家長給孩子的方法,路徑以及成功經驗以及嚴厲,都曾在某一個階段,讓孩子吃盡了紅利,孩子也確實得到了飛速的進步。
孩子養得很乖,也很努力,并且取得的成績也很不錯。
但這樣的高光時刻往往只停留在孩子幼年與童年階段,到了青春期后,孩子的優勢便不再凸顯了。
一方面是因為池子大了,很多孩子都很優秀,再想像早年那年只靠父母外驅力來推動孩子,已經遠遠不夠了。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主意識與獨立意識覺醒,他們不想再聽父母的,而是想按自己的意愿過生活,去學習與社交。
![]()
而被父母過度操心,過度保護與全程包辦的孩子,其實并不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過往的優秀是在父母強力推動下,可謂是指哪打哪,但缺少了父母強大的外援,孩子開始發現自己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強大與厲害。
于是就開始自我懷疑,同時也想要掙脫父母的控制,但同時孩子還沒有能力去獨立。
就會出現孩子既依賴父母,又討厭父母,還離不開父母,同時又對自己的生活十分不滿意,就會導致矛盾與糾結。
孩子的任性又要強,無能又自大,是被家長包辦與慣出來的,而孩子的高要求與高目標,也是被家長的高要求內化而來。
家長也沒什么錯,只是因為太愛孩子,太想保護孩子,太想對孩子好,不知不覺陷入了溺愛,包辦與控制。
這并不是家長本意,家長只是想盡一個監護人的責任,想努力糾錯而已。
但用力過猛的愛,也會產生很多負作用,也會因為愛得太滿而翻車更快。
![]()
但我依然想說,即便是家長教育方式的錯,也要對家長多點寬容和理解,因為:
家長愛孩子的心是真的,那些夜不能寐,茶飯不思都是愛孩子的驗證;
家長對孩子好的出發點是真的,沒有一個家長想坑孩子,只是不知道過度的愛與包辦,也會變成讓限制和讓孩子窒息;
家長所有的說教,評判,講道理,都是期待孩子少走彎路,多走坦途。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孩子,也沒有一個家長不想為孩子好,愛錯了就退回來,付出過度就收一收,操心太多,就將關注點拉回一點。
不要埋怨家長,也不要說孩子的厭學和內耗,都是家長的錯。
沒有一個家長想犯錯,每個家長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與當下,給了孩子以為最好的愛,從這一點來看,愛是慈悲和無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