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腫瘤患者而言,漫長的就醫之路往往伴隨諸多不易:搶號難、會診繁、副作用應對無措、出院后缺乏持續關懷……在四川友誼醫院,這一切正在悄然改變。醫院從患者實際需求出發,將溫暖服務融入“預約—就診—治療—出院—隨訪”的每一個環節,用“少跑腿、多溝通、有溫度”的服務細節,化解腫瘤診療過程中的現實難題,讓患者與家屬更專注地面對疾病挑戰。
![]()
一站式就診:流程集約化,患者少奔波
腫瘤診療常需多學科協同,四川友誼醫院致力于將“復雜流程”做減法,讓患者真正實現“少跑腿、一次辦好”:
預約掛號更靈活:除常規微信公眾號、電話預約外,門診大廳設有專職“預約引導員”,為老年患者或不熟悉智能設備的家屬提供人工協助,幫忙操作掛號、選醫生(比如腫瘤一科王小輝主任、腫瘤三科蔣林君主任的門診時間會提前標注);面對需持續治療的放化療患者,支持“提前鎖定下次治療時間”,免去反復搶號的困擾。
多學科會診主動化:面對合并基礎疾病的復雜腫瘤病例(如宮頸癌合并HIV感染、結腸癌伴甲減等),腫瘤科主動發起多學科會診(MDT),聯合感染科、內分泌科、營養科等共同制定方案,患者無需自行輾轉于各科室。例如一位47歲宮頸癌患者,入院當日即完成腫瘤科與感染科的聯合評估,流程高效順暢。
檢查安排一體化:門診檢查后,護士將協助預約后續增強CT、MRI等項目,并以書面形式告知具體時間與注意事項;對行動不便者,醫院還提供檢查通道協調服務,最大限度減少等待。
治療期間:細節關懷,讓醫療更有溫度
腫瘤治療周期長、反應多,醫院在細節處注入人文關懷,提升患者治療體驗:
副作用管理機制化:各病區均設“副作用護理小組”,針對放射性直腸炎、化療后惡心嘔吐等常見問題,提供專業護理與飲食調整建議,如營養科實時定制軟食餐單,必要時補充專用營養制劑。
特殊照護個性化:PICC護理門診全年開放,護士除規范維護外,還指導家屬掌握居家護理要點;針對聽力障礙等特殊需求患者,采用手寫板、圖文手冊等方式確保溝通無礙。
心理支持常態化:設置專職心理護士,定期開展心理疏導與患者互助活動,鼓勵康復期病友分享經驗,增強群體抗病信心。
合并基礎疾病患者:整合照護,系統化管理風險
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甲減等基礎疾病的腫瘤患者,醫院提供整合型管理服務:
基礎病同步干預:腫瘤科聯合內分泌科、心內科等,在化療前調整胰島素或甲狀腺藥物劑量,治療中密切監測相關指標,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管理。有甲減的患者,護士會每天提醒吃優甲樂,復查時幫著預約甲狀腺功能檢查;
用藥安全保障:藥師團隊審核腫瘤藥物與基礎病藥物間的潛在相互作用,提供個體化用藥方案,并制作“用藥提醒卡”輔助患者執行。
營養支持精準化:營養科結合基礎病飲食原則與腫瘤患者代謝特點,定制個性化膳食,并由護士跟蹤進食情況,實現營養與疾病雙管理。
出院不是終點:持續隨訪,延伸安心
為解決患者出院后的管理盲區,醫院構建“全周期隨訪體系”:
復查節點主動提醒:出院時提供隨訪計劃表,由隨訪專員按時提醒復查,并協助完成掛號;化療周期前主動確認返院時間,避免治療中斷。
咨詢通道全天暢通:各病區設立24小時咨 詢電 話,患者居家期間若出現輕微不適,可第一時間獲得專業指導,降低非必要往返。
康復服務下沉社區:對行動不便的老年患者,醫院協同社區醫療機構提供上門換藥、采血等服務,檢測結果直接反饋至主治醫生,形成閉環管理。
患者感受:服務貼心,就醫體驗全面提升
“以前總擔心治腫瘤就是硬扛,沒想到這里的服務這么細致,連飲食、用藥都有人操心。”一位高齡結腸癌患者感嘆。另一位宮頸癌患者也表示:“化療反應重的時候,護士每天來送水、調藥,那份周到讓人感動。”
從集約的就診流程,到治療中細致入微的護理,再到出院后不間斷的隨訪支持,四川友誼醫院始終以患者為中心,圍繞腫瘤患者的特殊需求,提供系統化、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在這里,“抗擊腫瘤”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一場醫患共赴、有溫度的健康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