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圖文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轉(zhuǎn)發(fā)只為學(xué)習(xí)分享,侵權(quán)請通知必刪。
在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中,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其中,蘭草以其獨特的清幽氣質(zhì),占據(jù)了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它沒有碩大的花朵,也沒有艷麗的色彩,卻成為歷代文人畫家百畫不厭的題材。這背后,是蘭草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精神寓意,深深契合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
![]()
一、君子之德:蘭草的品格象征
蘭草最主要的寓意,是作為“君子”的象征。這種象征意義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與孔子的淵源: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在周游列國途中,于山谷中見到幽蘭獨自盛開,不禁感嘆:“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 這句話點出了蘭草最核心的品格:內(nèi)在的自足與堅守。蘭花生長在僻靜的山谷,即使沒有人來欣賞,它依然會散發(fā)出芬芳。這正如一位真正的君子,他修養(yǎng)品德,是為了自身的完善,而不是為了博取外界的認可或富貴。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操守。

與屈原的淵源: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也在他的詩賦中多次以蘭草自比。他在《離騷》中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意思是,我把江離和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結(jié)成飾物掛在身邊。在這里,蘭草是高尚、純潔人格的象征。屈原用佩戴蘭草來表達自己即使在污濁的政治環(huán)境中,也要保持清白和忠貞。
正是由于孔子和屈原這兩位文化巨匠的推崇,蘭草“君子”的象征意義便牢固地確立下來,并深深植根于中國文人的心中。
![]()
二、幽谷獨芳:不慕榮利的孤高與清雅
蘭草的另一個重要寓意是它的“幽”。它通常生長在深山幽谷、人跡罕至之處,這種生長環(huán)境賦予了它一種不慕榮利、甘于寂寞的孤高氣質(zhì)。
“空谷幽蘭”的意象:“空谷幽蘭”是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意象。它描繪的是一株蘭草在寂靜無人的山谷中靜靜地開放,獨自散發(fā)著清香。這種狀態(tài),被文人視為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依賴于外部的熱鬧與追捧,自身就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對于許多在仕途上失意或?qū)ΜF(xiàn)實不滿的文人來說,畫蘭、賞蘭,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他們通過描繪蘭草的“幽”,來表達自己遠離政治漩渦、保持精神獨立的愿望。
清雅的審美趣味:蘭草的形態(tài)本身就體現(xiàn)了“清雅”二字。它的葉子細長而柔韌,線條流暢舒展;它的花朵小巧,色澤素凈,香氣清幽而不濃烈。這種美,不是張揚的、外露的,而是內(nèi)斂的、需要靜靜品味的。這與文人追求淡泊、雅致的生活情趣完全吻合。因此,在書齋中懸掛一幅墨蘭圖,便能為整個空間營造出一種寧靜、高雅的氛圍。
▼點擊圖片學(xué)國畫▼
其它知識 書法知識
國學(xué)經(jīng)典
三、筆墨傳神:國畫中如何表現(xiàn)蘭草
理解了蘭草的寓意,我們再來看畫家們是如何通過筆墨技法來傳達這些精神的。
“寫蘭”而非“畫蘭”:在中國畫理論中,對于蘭竹這類題材,往往不說是“畫”,而說是“寫”。這是因為畫蘭草的技法與書法的用筆密切相關(guān),強調(diào)的是以書法的筆意來描繪對象。
葉為骨,花為魂:
畫葉:畫蘭葉被稱為“撇葉”,就像寫書法中的“撇”畫一樣。要求用筆流暢而富有彈性,一筆之中要有粗細、提拔和轉(zhuǎn)折的變化。幾片葉子組合在一起,要講究“交鳳眼”(葉子相交如鳳眼)、“破鳳眼”(用另一筆打破固定的相交模式),形成疏密有致、錯落生動的構(gòu)圖。葉子的姿態(tài),決定了整幅畫的精神氣韻,是畫面力量的來源。
畫花:蘭花的花朵則像是點睛之筆。畫家用筆點厾(dū)而出,或含苞,或初綻,或盛放,點綴于葉叢之中。雖然用墨不多,但姿態(tài)萬千,是整幅畫清雅氣質(zhì)的集中體現(xiàn)。

代表性的畫家:
南宋的趙孟堅和鄭思肖:他們是早期畫蘭的代表人物。趙孟堅筆下的蘭草清秀雅致,充滿生機。而鄭思肖在南宋滅亡后,所畫蘭草常常露根于外,或不畫根土,人稱“露根蘭”。當被人問起時,他悲憤地回答:“土為番人奪去!” 他的蘭草,成為了亡國之痛和民族氣節(jié)的強烈象征。
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他們將書法的筆意更加純熟地融入畫蘭之中,筆下的蘭草文氣十足,姿態(tài)優(yōu)美,充分體現(xiàn)了文人畫的雅趣。
清代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他筆下的蘭草與其竹子、石頭常常畫在一起,風(fēng)格更加縱逸豪放,不拘一格,更能體現(xiàn)其孤傲倔強的個性。

蘭草不僅是畫中的題材,更是文人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他們在庭院中種植蘭草,在書齋里用盆栽點綴,在詩文中吟詠它,在繪畫中表現(xiàn)它。蘭草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畫蘭,對于文人而言,不僅僅是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更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在研墨、鋪紙、運筆的過程中,他們將自己的情感、品格和志向,都傾注在那幾片飄逸的蘭葉和幾朵清雅的花瓣之中。
總而言之,國畫中的蘭草,早已超越了其作為植物的自然屬性。它凝聚了千年以來中國文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內(nèi)在的芬芳(品德高尚)、不隨波逐流的獨立(幽谷獨芳)、以及清雅不俗的審美趣味。從孔子的“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到鄭思肖的“露根蘭”,蘭草的寓意在不斷豐富和深化,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君子”二字。今天,我們欣賞一幅古代的蘭草畫作,不僅僅是在看一種植物的圖像,更是在與古人的精神世界對話,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清風(fēng)與傲骨。
▼點擊圖片學(xué)國畫▼
人物知識 山水知識 花鳥知識

點擊:閱讀原文,學(xué)習(xí)更多繪畫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