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德國放棄依賴俄羅斯廉價天然氣以來,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對德國工業造成明顯沖擊。最新研究顯示,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產量大幅萎縮,但與此同時,德國的能源供應安全性卻實現了結構性提升。
![]()
1
供應安全提升,依賴風險下降
根據曼海姆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為家族企業基金會(Stiftung Familienunternehmen)所做的一項研究,自2022年以來,德國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產出下降約20%。這反映出國際競爭力的削弱,但同時也標志著德國在能源供應安全方面的重大進步。
研究指出,德國過去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使其供應鏈長期處于高風險狀態。而如今,通過快速引入來自其他國家的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這種風險已顯著降低。此外,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進一步減少了對化石燃料進口的依賴,使能源結構更加多元、安全。
ZEW研究員弗里德里希·海內曼(Friedrich Heinemann)表示:“德國在能源危機中的政策反應迅速,避免了過去形成單一依賴的錯誤。”
2
能源價格削弱競爭力
盡管供應更穩定,但高昂的能源成本仍嚴重削弱了德國制造業的競爭力。與北美相比,德國企業能源價格明顯偏高;在歐洲內部,德國工業電價處于中等水平,但工業天然氣價格位列前1/3高位。研究認為,這種成本壓力導致部分生產線被迫關閉或遷出德國,尤其是在化工、金屬和建材行業。
3
政策建議:降低供能成本而非補貼
海內曼反對以補貼形式降低能源價格,認為應從根本上減少能源供給端的成本。家族企業基金會董事會成員賴納·基爾希多夫(Rainer Kirchd?rfer)也指出:“提升能源供給、強化供應安全、推進二氧化碳捕集(CCS)技術,是維護德國工業基礎的生存關鍵。”
4
結論
雖然德國工業在能源危機后經歷了顯著收縮,但得益于供應多元化與可再生能源擴張,國家的能源安全水平明顯提高。這一“以穩換量”的調整被視為德國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拐點——短期陣痛,換取長期獨立與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