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媒體居然非常罕見地集體夸起了中國。包括《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衛報》在內的西方媒體紛紛刊登文章,猛夸中國特高壓輸電系統。
《紐約時報》深入中國西北沙漠,在目睹一望無際的光伏陣列與延伸至天際的特高壓線路后,直言 “中國用技術破解了能源分布不均的世紀難題”。
《金融時報》則直接將中國定義為 “人類歷史上首個電力帝國”。
《衛報》更在分析中指出,中國特高壓技術不僅實現了 “電力跨區輸送的效率革命”,更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 “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這些以往對中國基建多持審慎態度的西方媒體,如今為何集體將鏡頭對準特高壓?或許,我們能從中國西部的 “能源逆襲” 與東部的 “產業賦能” 中,找到答案。
記得在中學地理課上,老師在中國地圖上,從東北到西南畫了一條線,告訴我們:這條線叫“胡煥庸線”,線的東邊占43%的面積聚集了中國90%的人口,線的西邊占57%的面積卻只養活了10%的人口。
![]()
如此不均衡的分布不是偶然,而是在自然資源、氣候、文化等多重因素下疊加的產物。當時的人一提到西部,留下的大多是“窮”“風大”“沙多”“苦寒”“日照強烈”等印象。
隨后,老師用有些羨慕的語氣,介紹起美國的西部——瀕臨太平洋,在暖流的作用下,氣候宜人。
那里有度假勝地、高科技中心、電影之都……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與我國西部的貧瘠形成了鮮明對比。
可能誰都沒想到的是,在清潔能源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國西部的“壞氣候”,竟然變成了“聚寶盆”,令一位名叫基思·布拉德舍的美國記者羨慕不已。
![]()
基思·布拉德舍是《紐約時報》首席駐華記者,獲得過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普利策新聞獎。
與其他憑空編造中國假新聞的西方記者相比,布拉德舍長期扎根中國,對實際情況有較深刻的理解。雖然他也會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中國,但他的報道大抵能反映客觀的情況,屬于美國媒體中的“知華派”。
前不久,布拉德舍去了一趟我國的西北部,在沙漠和戈壁的邊緣地帶,他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太陽能發電板和風力發電組。
![]()
在后續報道中,他寫道:不久之前,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煤電消耗國,但現在清潔能源已占到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從西部荒涼沙漠發出的廉價電力,正源源不斷地支持著東部發展。
西電東送,聽上去是個完美的資源配置方案,但問題是,中國東西部之間相隔3000公里以上,該如何保證在如此漫長的輸電過程中的效率呢?
如果用普通的輸電方式,電損恐怕將高達15%,嚴重降低西電東送的經濟效益。
布拉德舍有些羨慕地表示,中國采用了特高壓技術,將電損降到了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
他介紹了一條從西北到安徽的特高壓線路,這條線路長達3200公里——相當于橫穿整個美國的距離,由于采用了±1100千伏直流特高壓技術,電力輸送效率被拉伸到了98.5%以上的水平。
這些從西北送來的廉價電力,正滋潤著安徽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產業的蓬勃發展。
反觀美國,兩個月前,剛叫停了一條1300公里特高壓線路的建設計劃,原本這條線路可將堪薩斯州的風力發電送到工業重鎮伊利諾伊州。
可惜,在沿途“地主”和石化能源集團的反對下,這條線路胎死腹中。
![]()
對美國電力供應陷入憂慮的還有英偉達的黃仁勛,這位“AI教主”指出,除芯片外,電力短缺將成為制約美國AI發展的絆腳石。
GPT-4訓練一次,就要消耗2.4億度電,夠3萬輛特斯拉繞地球一圈;GPT-5每天消耗的電量,相當于150萬個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這還僅僅是個開始,隨著AI產業的深度發展,黃仁勛預測用傳統能源技術挖空14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和風能,成了為數不多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案。
但這對美國構成了兩點挑戰:
中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太陽能、風能發電技術,全球80%的光伏組件和60%風能關鍵零件產自中國。中國的新能源發電設備不僅比美國便宜一半,技術還更先進。
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受地理約束很大,往往適合大規模應用的地區距離經濟發達區域較遠,需要用特高壓技術輸電。而中國擁有全球90%以上特高壓專利,且核心設備實現了100%的國產化。
換言之,美國想要快速擴張電力供應,中國是個繞不開的必選項。
布拉德舍不無憂慮地寫道:目前,中國已建成了42條橫跨東西部的特高壓網絡,而美國一條也沒有。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即使擁有最先進的芯片也無濟于事,因為驅動它們的電力,成了稀缺資源。
英國《金融時報》持有類似的觀點,它說中國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電力帝國”,截至2024年中國的發電量已達美國的2.5倍,占全球的30%。
![]()
此外,國內一些自媒體還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電力供應有可能終結美元霸權。
這個聽上去有點“大棋黨”的觀點,并不是空穴來風,存在其內在邏輯性,我簡單講一下,僅供參考。
眾所周知,美元霸權某種程度是建立在石油上的。根源在于每個想要發展工業的國家,都要用石油,所以就必須存儲美元,于是在全球構建起了一套美元結算體系。
但進入AI時代一切都變了。正如前文所述,發展AI需要無盡的電力,挖空14個地球都不夠的電力,那么風能、太陽能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這將引發石油在能源供應中地位的下降,全球對美元的需求自然也會下降。石油與美元脫鉤,是不難預測的結局。
當失去石油這一重要錨定物后,美元霸權靠什么維持?電力嗎?是個不壞的選擇,但全球電力供應握在誰的手中呢?
答案不言自明。
參考資料:
《How China Powers Its Electric Cars and High-Speed Trains》紐約時報
《英媒關注中國成全球頭號電力王國,“美國愚蠢后退,中國就是贏家”》觀察者網
《“電力帝國” 誕生?石油美元即將崩塌?》青松財經
《Ai的盡頭是光伏和儲能,不要光想著算力,如果只想著計算機,需要燒掉14個地球的能源》東方財富網
《核心設備100%國產 海上風電能否成為下一個征服全球的中國制造?》第一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