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張家為閨女相親又吵起來了。閨女三十出頭,在上海做設計師,過年回家被安排了五場見面,最后一場直接拎著行李箱連夜跑了。老張媳婦坐在小區長椅上抹眼淚:“我這心啊,跟被熱水澆過似的,現在年輕人怎么就把婚姻當兒戲呢?”可沒過半年,那姑娘自己帶回來個搞園林設計的小伙,兩人在西湖邊上因爭拍一只白鷺相識——現在小兩口開的文創工作室,連外國游客都專門去打卡。
![]()
這事讓我想起老家山崖上的野百合。你天天盯著它看,花苞反而縮著不開;等哪天忘了這茬,轉過山彎,滿谷清香撲鼻,花朵早已在晨露里舒展自如。孩子的婚事,不就是這個理兒?
前些天在公園看人下棋,兩位老爺子為兒女婚事爭得面紅耳赤。穿灰夾克的老爺子說:“我閨女博士畢業都三十二了,給她介紹對象就像往深井里扔石子,連個響動都聽不著。”旁邊戴鴨舌帽的老人緩緩落子:“我家那小子三十五六才結婚,當初我也急得滿嘴燎泡。后來想通了,孩子又不是盆栽,非得按咱們的圖紙修剪?”
![]()
這話在理。現在年輕人活得跟我們那輩人不一樣。他們要挑一起爬山不喊累的伴侶,要找能聊元宇宙也能修馬桶的隊友,甚至還有小兩口相約丁克養了三只貓——這些新鮮事,咱們年輕時聽都沒聽過。
我親戚家孩子在北京互聯網公司上班,相親二十多次總說不合適。去年突然寄來結婚請柬,新娘是他在云南徒步時認識的野生動物攝影師。兩個人在雨林里迷路,互相攙扶著找出口,姑娘用樹藤幫他固定扭傷的腳踝,他靠北斗衛星電話求救。這種經歷,比相親桌上問“有房有車否”不知道強多少倍。
![]()
數據也能說明問題。某婚戀機構去年發布調查報告,三十五歲以后結婚的夫妻,離婚率反而比二十五歲前結婚的低四成。這就像熬湯,火候到了自然香,強扭的瓜終究不甜。
記得《詩經》里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古人早就明白,美好的感情需要機緣。現在倒好,有些家長拿著子女照片在公園相親角擺攤,跟菜市場標價賣菜似的,這哪是找姻緣?分明是做買賣。
![]()
我認識的一位語文老師說得妙:“你們總催孩子找對象,怎么不想想,現在他們要先找工作、攢首付、應付加班,一個人要活成一支隊伍。與其催婚,不如幫他們在城市里安個窩。”
當然不是說完全撒手不管。見過明智的家長,兒子帶姑娘回來,他們不查戶口不問收入,就觀察兩個孩子能不能吃到一塊、笑到一處。上次那小伙子的女朋友來家吃飯,主動進廚房幫忙切土豆絲,老太太悄悄跟我說:“刀工比兒子強十倍,是個踏實過日子的。”
![]()
也有家長做得不妥當。老家有個姑娘被逼著嫁給相親對象,結婚三年過得憋屈,最后離婚時兩家成了仇人。她媽媽說現在最后悔的不是離婚,而是當年沒讓女兒等那個從德國留學回來的初中同學——其實人家等了她四年。
說到底,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姻緣路。我們這代人多數是經人介紹,像合作社里配對的生產工具;現在年輕人要的是靈魂共鳴,是能在演唱會現場跟著合唱的知己,是疫情隔離時能一起研究菜譜的搭檔。
![]()
相信孩子是有福之人,不是迷信,而是明白他們比我們更懂得如何生活。我侄女三十八歲結婚,婚前獨自周游了四十多個國家。現在她丈夫常說:“就是被你姑媽在撒哈拉沙漠講的星座故事騙到手的。”你看,有些閱歷注定要為良緣鋪路。
下次再為孩子婚事失眠時,不如翻翻老相冊。看看當年穿著喇叭褲的自己,想想父母也曾對著我們的爆炸頭嘆氣。歲月終會證明,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成全姻緣的方式。
![]()
河里的冰總要到春暖才化,樹上的果總要等霜降才甜。給孩子們留些彎彎繞繞的彎路吧,也許在某個轉彎處,命運早已為他們準備了最合適的同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