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基提能”建設緊密圍繞“四個統一”,高效推進政府專職隊伍的“建、管、訓、用、保”等方面工作,打牢政治基礎、夯實訓練基礎、提高待遇基礎、強化保障基礎,培育人才,培樹典型,促進戰斗能力提升,提升滅火救援實戰能力,確保專職隊伍發展達到“數量與質量并重,形象與戰斗力并升”的總體工作目標,忠實履行好黨和國家賦予的職責使命。
![]()
在武漢的城市之巔,黃鶴樓巍然屹立,閱盡江城千年風華。
這座千古名樓是荊楚大地的文化圖騰,更是每一位武漢人心中永恒的鄉愁,守護它的絕對安全,是一項至高無上的使命。
![]()
而這份沉甸甸的使命就落在黃鶴樓政府專職消防救援站全體指戰員的肩上。
從1954年建立起的武漢最早消防中隊之一,到如今武漢最大的政府專職小型救援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歷史底蘊,讓黃鶴樓站里的每一位隊員都化身成為"多面手",將日常的點滴鉆研與個人愛好,淬煉成守護平安的"獨門絕技"。
![]()
![]()
守護黃鶴樓,不能只靠血肉之軀,更要靠"心中有圖"。
古建筑結構復雜、功能多樣、人員密集,任何一點疏漏都可能釀成大禍。這份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讓他們自發地成了"活地圖"和"繪圖員"。
![]()
安全“架構師”
鄭敏
他以預案為磚石,為千年名樓構筑起一道無形的安全防線。
精準的預案是救援成功的關鍵,站里的"預案智囊團"由有著十二年預案繪制經驗的業務專家鄭敏領銜。
從團隊組建到技術傳授,鄭敏傾注了大量心血。初期,面對復雜的古建結構和多樣的現代消防需求,許多隊員都是"門外漢",鄭敏便從零開始教學,將多年經驗傾囊相授。
![]()
他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周組織兩次專項培訓,從最基本的建筑結構識別到復雜的水源系統分析,循序漸進地提升隊員們的專業能力。
他們會為了一個數據的準確性爭論得面紅耳赤,也會帶著圖紙和卷尺,對現場每一個樓層、每一條通道、每一個安全出口、每一個消防設施的位置和狀況進行超過150次的核對復核。
![]()
![]()
這種"紙上劃千遍,不如現場走一遍"的務實作風,讓整個團隊快速成長為黃鶴樓的"活檔案",他們的足跡不僅覆蓋了黃鶴樓主樓,更延伸至周邊的高校校區、大型商業綜合體和老舊公房區域。
最終,所有努力被凝練成一套極致簡約卻高效實用的"一表一圖"作戰體系(任務分工表、作戰部署圖),確保在瞬息萬變的火場上,做到指令清晰、行動高效。
![]()
黃鶴樓飛檐斗拱的古建結構,讓常規滅火救援手段常常失靈。
云梯車無法完全貼近,水炮沖擊可能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這些難題,成了懸掛在每一位隊員心頭的石頭。
與此同時,周邊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也給救援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
![]()
“飛檐”守護者
張開
他以繩索為徑,在古樓的飛檐斗拱間,為生命開辟一條條凌云通道。
面對挑戰,站里的繩索救援技術領頭人張開選擇迎難而上。
在他的帶領下,訓練塔上開始日復一日地上演著"師徒結對"的場景:老手帶新手,一遍遍講解重心控制、演示繩結打法、練習擔架固定。
![]()
![]()
除了常規訓練,張開還定期組織模擬實戰演練,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還原古建筑和高層建筑救援的真實環境。
針對黃鶴樓特有的飛檐斗拱結構,他們創新性地開發了多種錨點固定方案,既保證了救援效率,又最大限度減少對古建筑的損傷。
![]()
![]()
對于現代高層建筑,他們重點演練快速上升、橫向轉移等技術動作,確保在任何環境下都能迅速建立救援通道。
站內還充分利用轄區資源,面對長江、紫陽湖、都司湖等水域分布特點,開展水域救援培訓;利用拆遷場地演練樓層火災內攻;依托高層建筑進行垂直吊帶訓練;針對老舊居民區特點,開展遠距離供水演練等等......
![]()
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長江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安保任務中,黃鶴樓消防站再次不辱使命,提前到執勤點周邊開展熟悉演練,將道路、水源、重點單位等要素精準標注,最終圓滿完成了安保任務。
今年以來,他們已開展專項訓練80余次,參與大型綜合演練12次,成功處置高空救援警情6起。
![]()
一座地處城市核心文化地標的消防站,除了救火,更要守護每一位游客的安全。
而每逢重大節假日,單日數萬游客的客流壓力,則讓風險變得多元且復雜——中暑、暈倒、走失、踩踏、小額糾紛……
任何小事,在景區都可能放大無數倍。
![]()
雙語“領航員”
陳紹星
他率先打開雙語新窗口,帶動隊伍將暖心服務播撒到景區每一處角落。
起初,在景區面對外國游客,大家開口講英語都臉紅,一些急救知識也僅停留在理論,陳紹星便主動承擔起對外服務“領航員”的角色。
他組織大家學習常用服務用語;集體報名參加紅十字救護員培訓,互相充當模特練習包扎、心肺復蘇;他們還將各種消防知識、黃鶴樓的歷史、詩詞文化融入講解,方便為游客服務。
![]()
就這樣,隊員們通過自發學習、互相請教,掌握了基礎的外語問詢、方向指引技能。
目前,全站已有15人考取紅十字救護員證,他們既是消防員,也是能快速處置突發疾病的"急救員"、能進行外語溝通的"引導員"。
![]()
![]()
![]()
為進一步強化服務效能,黃鶴樓消防站還積極對接樂所屬街道并加入“黃鶴衛士”,加強聯防共治,為周邊居民排憂解難。
今年以來,已成功處理游客走失求助35起,緊急醫療救助12起,服務外籍游客50余人次,收到感謝信20余封。
![]()
景區道路錯綜復雜,一旦發生火情,龐大的消防車如何快速抵達核心現場,是一場極大的考驗。
老師傅孫征憑借十八年的駕駛經驗,主動擔起"總教頭"的角色。
![]()
平安掌舵手
孫征
他以方向盤為教具,為團隊錘煉出安全通行的“硬核教科書”。
他不僅自己鉆研在各種極端路況下的駕駛技巧,更帶領全班隊員開展"魔鬼訓練":用無人機航拍繪制詳盡的"消防車通行三維地圖",組織大家一遍遍"跑圖"記憶;設置限寬桿、連續直角彎等苛刻科目,訓練"一把方向到位"的精準操控;定期講解車輛保養知識,開展故障排查小競賽。
針對不同類型的區域,他們制定了差異化的通行方案,還與交警部門聯動,建立動態路況信息共享機制,實時獲取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信息,提前規劃最優行駛路線。
![]()
![]()
在最近一次老舊小區火災撲救中,他們僅用3分28秒就穿越了1.5公里的復雜巷弄,為成功撲救初起火災贏得了寶貴時間。
去年,黃鶴樓站累計出警237次,總行駛里程1.8萬公里,無一例因車輛通行問題延誤救援,這便是最好的答卷。
![]()
在景區,一個不起眼的馬蜂窩,就可能引發游客恐慌,甚至導致區域封閉。處理這類警情,是消防站的"家常便飯"。
處置次數多了,站里的"滅蜂專家"王晶總結出了一套高效實用的處置方法。
![]()
“滅蜂”專家
王晶
他將實戰經驗淬煉成高效“兵法”,讓蜂患險情化為百姓安寧。
作為有著多年處置經驗的老師傅,王晶帶領的"馬蜂特攻隊"通過"師徒結對"言傳身教,將經驗傳授給每個人。
他們根據蜂窩的位置、大小、時間和周邊環境,快速評估風險,選擇藥噴、套袋、火攻等最合適的戰術。處理完后,再用藥劑對殘留氣味進行清理,防止馬蜂"重返家園"。
![]()
![]()
![]()
![]()
今年以來,黃鶴樓消防救援站已成功處置蜂窩警情53起,收到群眾感謝信12封,錦旗3面。
![]()
裝備是消防員的第二生命,站里定期開展的"裝備競賽",成為了隊員們比拼技藝的舞臺。
老班長帶著新同志,拆解保養破拆工具;業務骨干組織大家,學習發動機原理,建立"健康檔案";隊員們自發組織"故障排除擂臺賽",看誰能更快更準地找出問題。
![]()
高層建筑火災,重點優化高空供水裝備和個人防護裝備的配置;大型商業綜合體,研究排煙設備和破拆工具的最佳組合方案;老舊公房,則改良小空間作業裝備和照明設備;在高校區域,則注意避讓行人并熟悉各校區內部道路網絡......
通過這種"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全員裝備維護技能得到大幅提升,為出警救援提供了良好的裝備保障。
![]()
![]()
在2025年全市消防救援隊伍后勤裝備崗位練兵比武中,鄭敏還代表大隊在“雙輪異向切割機故障排除與應用操”中取得了武漢市消防救援支隊第二名、政府專職消防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
從智慧大腦到飛檐尖兵,從快反服務到裝備專家,黃鶴樓消防救援站的隊員們身份在變,能力在變,但初心從未改變。
那237次安全抵達的背后,是行車班對每一條街巷的精準掌握;那53起馬蜂窩的成功處置,凝結著“特攻隊”反復總結的實戰經驗;那23張紅十字救護員證書,見證了快反服務隊勤學苦練的汗水;那150余次的現場核對,記錄了預案團隊的嚴謹與執著。
![]()
這些日積月累的付出,筑就了古城消防安全的堅固防線。
他們或許沒有捧回太多的獎杯,但收獲了比獎章更為珍貴的認可——萬千游客安然無恙的笑容,千古名樓歷久彌新的靜好。
面對新時代消防救援工作的挑戰,黃鶴樓消防救援站用每一次精準的預案、每一次快速的響應、每一次科學的處置,將個人的興趣與熱愛,匯聚成隊伍的強大戰力。
![]()
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最深的守護,是于無聲處的堅守;最真的擔當,是讓平安成為常態。
在這座千年名樓的映照下,“火焰藍”的身影已成為江城最動人的風景之一。
來源 // 武漢消防
![]()
點個
你最好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