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前陣子還在朋友圈刷屏的小米SU7,轉眼間就因一場燃爆事故把雷軍打得措手不及——
單日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這劇情反轉比電視劇還刺激。
要知道,小米汽車剛交付時可是風光無兩,9月份交付量首次突破4萬輛,三季度累計交付超10萬輛。
如今卻陷入“技術吹爆”與“安全翻車”的輿論漩渦。
![]()
千億市值蒸發
事故連鎖反應
10月13日的港股市場,小米集團股價直接上演"高臺跳水",開盤后直線下探,盤中跌幅一度飆到8.7%,最低觸碰到47.5港元,創下4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等到上午收盤,股價依舊跌了7.82%,對應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這可不是小數目,差不多等于20萬輛SU7的售價總和。
這波急跌直接打破了小米自7月以來的震蕩上行態勢,也讓市場對這家跨界造車的科技巨頭重新審視。
而這場暴跌的導火索,正是成都發生的一起小米SU7 Ultra碰撞燃爆事故。
據報道,10月13日凌晨,一輛小米SU7在天府大道南段行駛中與前方車輛發生碰撞,隨后越過綠化帶起火燃燒。
警方通報顯示,事故造成駕駛員鄧某某死亡,且涉嫌酒后駕駛機動車。
![]()
圖源:觀察者網
但輿論場卻出現了戲劇性分裂:一邊是法律層面的責任認定,另一邊是網友們緊盯的“車門困局”。
多名路人嘗試救援時,發現車門無法從外部打開。現場參與救援的市民回憶,他和多名路人第一時間沖上前,但“車門無論如何都無法打開”。
他們輪流用滅火器噴射、徒手猛砸車窗,甚至有人被破碎的玻璃劃傷手掌,但火勢蔓延速度遠超預期,“眼睜睜看著整輛車被火吞沒了”。
![]()
圖源:中國新聞周刊
這讓網友們靈魂發問:“醉駕是駕駛員的錯,但車門打不開是車的錯吧?”。
![]()
![]()
![]()
但也有網友不以為然:“跟車沒關系,跟人有關系”。
![]()
![]()
![]()
雙派陣營陷入膠著爭論,直接把小米汽車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
技術光環碎了?
從“科技平權”到“安全焦慮”
小米汽車自2024年4月首款車型SU7交付以來保持增長態勢,靠的就是“科技平權”的口號和極致的性能參數——
21.59萬起的售價,卻能實現2.78秒零百加速,這樣的“性價比”讓不少消費者心動。
![]()
但隨著事故頻發,這些曾經的賣點開始被重新解讀。
今年以來,小米汽車的安全爭議從未間斷。
3月29日晚,安徽銅陵高速上,一輛開啟NOA輔助駕駛的SU7標準版以116公里時速碰撞隔離帶水泥樁,造成3名女性當場死亡,車輛起火燃燒。
9月份,小米因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對極端場景處置不足,召回近11.7萬輛SU7標準版。
10月5日,一輛SU7 Max在自動泊車時發生意外,沖下路邊草坡。
再加上這次成都事故,小米汽車的安全問題逐漸從“偶發個案”變成“系統性質疑”。
從用戶反饋來看,小米SU7已發生兩次大規模召回。
![]()
圖源:市監總局
今年1月24日,因智能泊車輔助功能軟件策略缺陷,小米召回3.1萬輛SU7標準版;
9月又因因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極端場景下存在識別、預警不足的問題,啟動第二次召回。
有網友調侃,“小米是把手機圈‘參數堆料’的套路搬到了汽車上,不是跑分越高越好。”
![]()
公關套路失靈?
互聯網思維遇坎
作為互聯網巨頭,小米在危機公關上有著天然的“敏捷基因”。
但這套在手機圈屢試不爽的打法,在汽車領域卻頻頻“水土不服”。
最大的問題在于被指“飯圈化”的爭議。
事故發生后,部分極端米粉攻擊質疑者“不懂技術”,甚至制作短視頻刷屏,將產品討論異化為立場站隊。
這種操作不僅沒挽回口碑,反而引發了更多路人的反感。
另外,小米過度依賴機構認證,而傳統測試主要聚焦傳統碰撞安全維度,對智能駕駛場景的新風險覆蓋仍有待完善。
就像這次電池安全爭議,實驗室里的“防彈涂層西瓜測試”再成功,也抵不過現實中一場真實事故的沖擊。
![]()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微博
更諷刺的是,與特斯拉、比亞迪事故后及時公開EDR數據、啟動技術升級的做法相比,小米的應對被指“拖延回避”。
在安徽銅陵事故后,小米僅表示“AEB系統不響應錐桶等障礙物,起火系撞擊導致,但因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確認車門能否打開”。
這一次面對輿論質疑,小米客服人員回應稱,當車輛發生碰撞且車輛接受到碰撞信號后,將會觸發整車解鎖,通過拉動車門外把手,可開啟車門。
網友關心的究竟是車輛無法直接打開門,還是車輛碰撞之后電氣系統失能造成的,亦或是物理結構變形導致門卡住——“多大撞擊力度能觸發該功能”的核心問題,同樣并未給出明確答案。
盡管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這種用專業術語構建“技術壁壘”的回應方式,反而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
![]()
千億教訓之后
小米該如何“踩剎車”?
這場近千億蒸發的危機,本質上是智能電動時代“技術創新速度”與“安全倫理建設”之間的矛盾爆發。
對小米來說,想要重建信任,光靠公關話術遠遠不夠,得實實在在地“踩剎車”調整方向。
首先,技術透明比“黑科技吹爆”更重要。
與其在發布會上秀防彈涂層的西瓜,不如每月搞個“技術透明日”,向媒體和用戶開放研發實驗室,展示從芯片級故障注入到整車碰撞的全流程驗證。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微博
其次,要打破“工程師閉門造車”的困境,成立“用戶安全委員會”,讓不同駕駛風格的車主參與功能評審,畢竟汽車是給人開的,不是給實驗室測的。
從行業角度看,小米的教訓也給所有新勢力車企提了個醒:智能汽車不是“四個輪子的手機”,不能只追求參數和銷量。
或許可以探討對零百加速3秒內的高性能車型增設駕駛能力監測系統,同時建立智能駕駛公共驗證平臺,避免各企業重復“試錯”。
最后,回到雷軍那句“科技平權”的初心——真正的平權,應該是讓每個消費者都能買到安全可靠的產品,而不是用炫酷技術吸引眼球,卻在安全細節上掉鏈子。
這場"千億教訓"告訴我們,智能汽車時代,跑得再快也不能忘了"安全"這個剎車。
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