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遠,上廓街與下廓街是清遠清城標志性街巷,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但這兩條街為何以“廓”為名,又因何有“上”“下”之分,連不少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未必能說清。這背后,藏著一段500多年前與古城防御、北江水文緊密交織的往事。
![]()
故事要從明代清遠古城的困境說起。明洪武年間,為防御外敵,清遠筑起了堅固的磚城,可南城垣緊臨北江,常年受江水沖刷。八十余年間,城墻屢遭坍塌,外側原本的磚石地基逐漸被沖成松軟的土墻,成了古城最脆弱的防線。明成化八年,官府曾試圖修復城墻,卻未用磚石加固,僅立起一排木柵臨時防御,面對洶涌的洪水和潛在的外敵,這樣的防線形同虛設。
![]()
![]()
轉機出現在明成化九年。時任巡撫與巡按視察清遠,見南城垣危在旦夕,當即拍板定下新方案:沿城腳修建176楹簡易房屋,房屋外側砌起磚墻作為補充防御,中間留出通道供人通行。這樣一來,既為巡邏士兵提供了遮風擋雨的據點,又以房屋和磚墻加固了城防,一舉兩得。這排依墻而建的房屋與中間的通道,便是上下廓街的最初模樣。
![]()
![]()
“廓”字是解開街名的第一把鑰匙。在古代,“廓”通“郭”,特指城墻之外的區域。這兩條街從誕生起就位于清遠古城墻的外側,是依托城墻防御功能形成的附屬空間,“廓”字精準點明了它們“城墻之外”的地理屬性,也成了街名的核心標識。
![]()
而“上”與“下”的劃分,則完全遵循著北江的自然脈絡。北江自北向南流經清遠,江水的流向天然劃分了區域方位。當時依墻而建的街道沿北江河岸延伸,人們以古城為參照,將位于北江上游段的街道稱為“上廓街”,將位于北江下游段的街道稱為“下廓街”。這種以水流方向定方位的命名方式,貼合古代依水而居的生活邏輯,簡單直觀卻藏著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適應。
![]()
從明成化九年至今,五百年時光流轉,當年簡陋的防御房屋早已被鱗次櫛比的商鋪與民居取代,城墻也逐漸隱沒在城市變遷中,但“上廓街”“下廓街”的名字卻被完整保留下來。它們不僅是兩條街巷的代號,更是清遠人對抗自然、守護家園的歷史見證,藏著古城與江河博弈的智慧,也寫滿了老清遠的歲月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