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王符在《潛夫論》中說:“一言之謬,千里差違。”
一句話說錯了,就可能會導致千里之遠的差錯。
這話放在愛插話的人身上,其實再合適不過。
你會發現,那些總是忍不住逮住話就插話的人,其實是情商最低的。
因為不等別人說完就急著插嘴,然后自己說個沒停的人,其實最容易讓人生厭。
![]()
插話暴露淺薄,自顯無知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先聽后說。
而無知又愚蠢的人,才喜歡“見縫插針”,自我刷存在感。
三國時期,鐘會年少聰慧,十三歲面見嵇康。
見嵇康打鐵不理會他,便要開口質問。
卻被嵇康搶先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鐘會悻悻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這次插話不成反被問住的經歷,讓他終生難忘。
目中無人,或只覺得自己正確的人,才會喜歡插話,逮住就說個沒完沒了。
以為自己多么了不起似的,其實反而暴露出來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
卡耐基說:“傾聽是最高形式的恭維。”
可以說,那些急著插話的人,往往最需要學一些如何傾聽。
閑話少說,廢話不說,急話更不能說,方能展現出一個人的品質和水平。
插話傷人尊嚴,破壞關系
那些總是忍不住打斷別人說話,且老想著逮住話題就插話的人,最容易傷人。
再加上如果聲音大,氣勢足,噼里啪啦一陣,人家就沒有第二次跟你聊天了。
而且大多數人喜歡插話,習慣大聲疾呼的人,也容易否定對方的價值。
北宋名相呂蒙正初入朝堂時,常被同僚插話打斷自己的談話。
但他從不爭辯,只是默默記下每個插話者的名字。
后來他官至宰相,那些曾經插話的人惴惴不安。
他卻平等相待,還說:“若當時計較,豈有今日?”
其實,那些情商最低的人,其實是最愚蠢的。
正是因為容易傷人自尊,插話傷人,所以也最容易破壞關系。
《禮記》有言:“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長輩問話,不謙讓就回答,是不合禮節的。
這個道理,其實適用于所有交談。
凡事對話,保持平等,做到尊重,方能使得一段關系和諧、健康。
插話錯失真知,局限見識
說白了,愛插話的人,其實最容易暴露出一個人的無知和情商低。
每個被打斷的句子,其實背后都可能藏著重要信息。
你如果不會去聆聽,不知道反思,那么自己哪怕打斷了,然后自說自話。
其實,人家也聽不進的了。
漢代名士陳遵宴請賓客的時候有個習慣,那就是總要收走客人的車軸鍵。
當他真正確保客人無法提前離席,且確定對方必須聽完主人說話的時候,心才安。
雖然做法極端,卻讓賓客聽到了許多精彩見解。
他的好友張竦說:“在陳府,方知聽言之樂。”
希臘哲學家艾比克泰德說:“人生來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就是要多聽少說。”
聰明人,尤其是那些情商高的人,都會先讓別人的話說完,這也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逮話插話,恰恰暴露出來的是自己內心的浮躁與自大。
真正的高情商,是管住嘴巴、打開耳朵。
當你學會讓別人的話語完整落地,你會發現,收獲的遠比插話得來的多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