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胡錫進的一篇帖子引發關注。他注意到,現在很多群體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越來越小心,甚至干脆不發。明星們過去可能隨手曬生活瑣事,如今多是官方信息;體制內人員、大學教師、民企中高層,也大多選擇謹慎、轉發正規報道。整個網絡,就像秋收后的田野,干干凈凈,卻少了應有的生機。
![]()
他進一步指出,“公職人員”的定義被不斷拓展,大學老師、民企中高層等也被納入敏感群體。于是,很多群體主動選擇“少說、不說”,作為防范風險的策略。這種現象,從一方面反映了互聯網輿論的強大功能,但也讓公共信息的多樣性和完整性受到影響。
胡錫進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人的言行稍有瑕疵,就可能引發關注和上綱上線的解讀;機構也為避免風險而對員工采取謹慎策略,體制內怕上級批評,民企怕輿論沖擊,個人只能選擇沉默、選擇噤或低調。他用“少說、不說作為座右銘”來形容這種自我保護策略——聽起來頗有無奈。
實際上,這種沉默并非完全自發,不僅僅是“個體選擇”那么簡單。最近有網友披露,中國農業銀行研發中心每季度要求自媒體粉絲超過5000的員工,將個人賬號信息登記到管理部,并進行監控和分析。只要有人妄議,或者吐槽工作壓力、薪資待遇,都會被第一時間處置,以消除潛在隱患。這種操作,不只是個別機構的行為,它無形中告訴大家:即便你只是員工、民企中高層,或者普通網友,發聲都有成本和風險。
這一現象就如同老胡的觀察:沉默并非完全個人選擇,而是環境和管理壓力共同塑造的結果。網絡生態和社會氛圍,已經讓公眾發聲和機構發言不得不謹慎行事。可現實中,這種謹慎帶來的效果,不只是社會的一片沉默與死寂,它讓公共信息空間逐漸收縮,社會討論減少,信息流動受限。
這種局面帶來的風險不可小覷。當大部分群體選擇沉默,公共討論空間被壓縮,信息流動減弱,網絡生態缺乏多樣性,社會活力也可能逐漸萎縮。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少說、不說”,而是社會一種全面肅殺景象,用老胡的話來說,就是“秋收后的田野,干干凈凈。”
![]()
有意思的是,胡錫進自己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并無意間揭示了它的部分原因:過度管理與風險防范,讓本應自由交流的信息空間幾乎收縮到最小。表面上大家只是“少說、不說”,實際上背后是社會高壓環境在運作。
綜合來看,網絡沉默提醒我們一個現實:信息不暢通、討論受限,社會活力就會下降。胡錫進提供了一個切入點,讓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局面不是個體選擇,而是系統性壓力在推動。如何在保持秩序的同時,讓社會表達空間不被壓縮,讓信息流動順暢、討論多元,是值得長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