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突然官宣辛杰辭職的消息,讓本就不平靜的地產圈更炸開了鍋。
![]()
公告里那句“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等相關職務”說得簡單,但偏偏前一天金融圈剛傳開“辛杰失聯(lián)超20天”的說法,這時間點湊得太巧,很難讓人不把兩件事往一塊兒想。
雖說沒有實錘證據(jù),但明眼人都能感覺到,這“個人原因”背后恐怕沒那么簡單。
辛杰能坐到萬科董事長的位置,履歷確實夠亮眼。
![]()
1966年出生的他,既有工學學士的技術底子,又拿了香港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還是正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典型的“技術+管理”雙料人才。
早年間他在深圳外貿集團、長城物業(yè)待過,后來把圣廷苑酒店從籌備做到董事長,2009年又接手天健集團,一路從總經理做到黨委書記、董事長,在國企體系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經驗相當扎實。
2017年他開始掌舵深鐵集團,而深鐵正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這層關系為他后來入主萬科埋下了伏筆。
2020年他先成了萬科董事,2023年10月升任董事會副主席,2025年1月剛接棒董事長,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辭職了,算下來任期還不到一年。
![]()
他在萬科的這段時間,正好趕上地產行業(yè)最艱難的調整期,外界能看到的動作,更多是延續(xù)深鐵入主后的穩(wěn)健路線,一邊力保現(xiàn)金流安全,一邊推進存量資產盤活,比如加快商業(yè)地產的運營變現(xiàn),還有配合政策做保障房項目。
但從結果看,這些努力似乎沒能完全驅散萬科的陰霾,他辭職前,萬科的債務壓力和銷售疲軟的問題一直沒得到根本緩解。
萬科這些年的處境,一直不容樂觀。早年間萬科靠著“高周轉、高杠桿”模式一路狂奔,穩(wěn)坐行業(yè)龍頭寶座,那句“活下去”的口號還曾被當成行業(yè)警示。
可隨著地產調控加碼,“三道紅線”、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政策出臺,高杠桿的玩法走不通了,萬科也陷入了增長瓶頸。
尤其是最近幾年,銷售數(shù)據(jù)越來越難看,2024年的合約銷售額同比跌了不少,回款能力跟著下降,債務壓力卻一點沒減。
雖然比起其他暴雷的房企,萬科算是撐得比較久的,但資金鏈緊張的傳聞從沒斷過,債券價格也幾次波動,市場信心一直很脆弱。
深鐵作為大股東,當初入主是想給萬科注入穩(wěn)定性,但國企的穩(wěn)健風格在行業(yè)寒冬里,有時也顯得缺乏破局的銳氣,辛杰的上任沒能扭轉頹勢,這或許也是他任期短暫的隱形原因。
回到辛杰辭職和“失聯(lián)”傳聞的關聯(lián)性上,雖說萬科沒正面回應傳聞,但從商業(yè)邏輯看,兩者大概率脫不了干系。
對萬科這種體量的企業(yè)來說,董事長失聯(lián)20天是天大的事,不可能毫無影響,而緊接著就官宣辭職,用“個人原因”模糊帶過,更像是一種體面的收尾。
![]()
至于是個人問題牽連,還是和企業(yè)經營中的某些事有關,目前還沒有確切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非單純的“想休息了”。
房企的日子早就過了“閉著眼賺錢”的時代,不僅要應對市場下行的壓力,更要在合規(guī)經營、風險管控上繃緊神經。
對企業(yè)來說,選帥不僅要看履歷光鮮,更要看能否在復雜環(huán)境中破局;而對管理者而言,無論身處什么位置,都得守住底線,個人風險很可能拖垮整個企業(yè)。
萬科的換帥風波還在發(fā)酵,接下來誰接棒、新管理層會拿出什么對策,都值得關注。但無論結果如何,這件事都印證了一個道理:
在行業(yè)調整期,穩(wěn)健經營、合規(guī)行事才是企業(yè)的“護身符”,任何僥幸心理和潛在風險,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地產行業(yè)想要真正回暖,既需要政策托底,更需要企業(yè)自身守住根基、踏實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