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輛碰撞后迅速燃起大火,路人們用拳頭砸、用腳踹,徒手試圖打開車門,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火勢蔓延而無能為力。
![]()
10月13日凌晨3點左右,成都天府大道(參數丨圖片)一輛小米SU7 ultra超速行駛,在躲避其他車輛時失控與綠化帶相撞。翻滾至對向車道后迅速起火。
現場視頻顯示,多名路人主動參與救援,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車窗,有路人的手都流了血,還有人拿來了滅火器。
因車門無法打開且火勢迅猛,救援失敗。消防人員趕到后用水槍壓制火勢,用工具切割車身救援,但駕駛員已不幸遇難。
![]()
關于此次事故,截至發稿為止,地交管部門工作人員回應稱事故目前還在處理中,具體事故原因及人員傷亡情況不便透露。小米汽車也未作出正面回應,但是社交平臺已經引發非常高的關注度和討論。
通過網絡流傳的現場視頻可以看到,事故現場異常慘烈。
車輛碰撞后很快燃起明火,整個車身被熊熊火焰吞噬。多名路人毫不猶豫地投身救援,他們在拉門把手打開車門未果的情況下,嘗試了多種方式破窗,拳頭砸、腳踹,甚至使用工具,但仍無法將已經昏迷的駕駛員拖出車外。
救援人員使用了滅火器噴射駕駛位,但火勢迅猛,加之車門無法正常打開,所有救援努力都未能奏效。
![]()
這次事故將小米SU7的門把手設計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小米SU7采用的是半隱藏式門把手。根據小米雷軍此前介紹,小米SU7的半隱藏式門把手“采用固定式設計,通過按壓內部微動開關實現電動解鎖,無需物理抬起就能開門”。換言之,這種門把手本質上仍是電控開關,而非傳統的機械結構。
在正常狀況下,這種設計或許無傷大雅,但在碰撞導致車輛斷電的緊急情況下,卻可能成為致命的缺陷。
成都這起事故并非孤例。在突發碰撞事故后,車輛的電路系統很可能受損,導致全車斷電。此時,無論是隱藏式還是半隱藏式的電控門把手,都可能無法正常工作,使乘客被困于車內。
![]()
而小米SU7只在車內設計機械拉手,但是位置比較靠下。而外門把手則完全沒有機械拉手設計,所以當車內駕駛者昏迷或者無法自主救援時,車外救援者通過砸開車窗,再伸手拉動車門內底部機械拉手,顯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針對門把手安全問題,監管部門已經行動起來。而如果按照新規,小米SU7此次人員傷亡事故或許有可能會避免。
因此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已經明確要求:每個車門應配置具備機械釋放功能的車門外把手,系統設計應滿足在發生不可逆約束裝置展開或動力電池熱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側車門應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車門外把手開啟車門。
![]()
成都小米SU7事故現場,火焰最終被撲滅,但留給行業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那位不幸的駕駛員和那些雙手流血仍不放棄救援的路人,共同映照出汽車設計中最殘酷的現實:當美學與科技追逐的“未來感”凌駕于安全之上,最先進的車也可能變成無法逃脫的鋼鐵墳墓。
隨著新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推進,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著從追逐表面的科技感,到回歸對安全更尊重更務實的價值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