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開始自說自話:不買俄石油,對中國征收50%至100%的關稅,俄烏戰爭就將結束!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9月13日的一封公開信中提出,如果所有北約成員國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并且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達50%至100%的關稅,那么烏克蘭戰爭將很快終結。
距離特朗普發誓“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已經過去了200多個24小時了,但俄烏戰爭還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現在看來,著急上火的特朗普似乎開始說胡話了。
這一論斷,看似提出了解決沖突的“外部方案”,但實際上卻忽略了這場戰爭的根本性質與內在動因。
俄烏之間能否實現停火,關鍵并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施壓或貿易制裁,而在于俄烏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決斷與戰略選擇。
當前戰事之所以持續膠著,根本原因在于雙方的戰略訴求尖銳對立,幾乎不存在任何妥協的空間。
烏克蘭希望恢復領土完整并尋求加入北約,而俄羅斯則堅決反對北約東擴,并要求烏克蘭保持中立,這樣巨大的分歧使得雙方在談判桌上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回顧這場戰爭的起源,不少分析人士認為與美國及北約的政策推動有關。尤其是拜登政府時期,不斷釋放“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信號,無形中鼓舞了烏克蘭部分政治力量徹底倒向西方。
這種戰略誘導,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對立,也令澤連斯基政府陷入兩難:一邊是國家安全與主權完整的需要,另一邊則是來自西方陣營的政治與軍事支持。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北約持續東擴并不僅僅是為了吸納新成員,其背后隱藏著削弱俄羅斯、進而向中國施壓的長遠戰略目標。
一旦烏克蘭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軍事聯盟的防線將直接推進至俄羅斯邊界,對俄國家安全構成系統性威脅。在普京政府看來,這無異于把槍口抵在家門口,因此不惜采取軍事手段,逼迫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回歸中立立場。
因此從本質上講,俄烏戰爭并非一場單純的烏克蘭“保家衛國”之戰,而是一場大國博弈下的代理人戰爭。
澤連斯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西方戰略前沿的角色,烏軍所承擔的不僅是本土防御任務,也在客觀上成為西方削弱俄羅斯軍事能力的工具。
一旦俄羅斯被徹底削弱,國際戰略壓力很可能迅速轉向中國——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始終強調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確立立場,并一貫主張通過和談解決爭端。
當前俄烏和談陷入僵局,關鍵人物確實是澤連斯基。只要他愿意明確承諾烏克蘭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俄羅斯很可能愿意停止軍事行動。
然而現實情況是,烏克蘭內部受西方影響極深,難以做出這樣的戰略轉向。
特朗普將戰爭持續歸因于中國進口俄羅斯石油、為其“輸血”,這種說法不僅脫離實際,也忽視了戰爭背后的復雜動因。
事實上,美西方之所以不愿讓烏克蘭失去作戰能力,反而致力于削弱俄羅斯,根本目的正是希望借這場沖突徹底擊垮俄羅斯的戰略實力,進而重塑歐洲乃至全球的安全格局。
在這場博弈中,沒有一方是純粹的受害者或加害者,各方都在為自身利益而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