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浦城縣仙陽鎮陽墩村陽泉文化藝術村游人如織。清風拂過,萬畝稻田翻起金浪,巨型白兔雕塑、輕盈的紗幔點綴其間。游客吳丹正蹲在田埂上反復對焦:“這里太出片了,我已經喊朋友來打卡啦!”
這幅田園畫卷,是文化特派員、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梁青與當地村民共同創作的成果。
近年來,我省多地借鑒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成功經驗,陸續選派文化專業人才深入鄉村,挖掘、激活本土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與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梁青,就是其中一員。今年6月,她回到家鄉仙陽鎮,在陽泉村開展鄉村風貌整體提升、鄉村文創開發等工作,用藝術賦能鄉村建設。
正值豐收季,梁青以浦城的農耕文化為靈感,從環境藝術的設計方法著手,將視野放寬——萬畝稻田是“畫布”,陽泉村是“主景”,融入遠山、近田、藝術場景、村民日常等元素,勾勒出兼具煙火氣與藝術感的鄉村圖景。
搞稻田藝術怕影響收成、耽誤農時,只種糧食又賺得少,是不少鄉村搞農文旅時面臨的“兩難”。梁青主要選擇收割后的稻田布景,少量未收割的田塊則用細竹竿搭支架,“要耕種時,一拔就行,不會破壞農田,也不會耽誤農時”。
問題解決后,村民從觀望轉變為主動參與,齊心創作,其樂融融。大伙搬來舊物件作裝飾,一起上山砍下百余根竹竿。搭建白紗帳時,20多個村民湊在田頭出主意,最終用“鋼筋+鐵絲固定”的辦法,解決了紗帳風吹易倒的難題。
起初,村民聽不懂“稻田景觀藝術”等概念,梁青就拿著場景圖解釋:“搞藝術就是把村里的好東西‘曬’給別人看,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更舒心、錢包更鼓。”聽明白這份心意后,大伙的勁頭更足了。
梁青的設計不只是“拍照好看”,她圍繞“農民主體、農業主線、農村主場”,串聯起“曬稻田、曬稻谷、曬稻米、曬笑臉、曬健康、曬生活、曬藝術”七個主題。主街旁原本曬衣服的竹竿,被她改成展示架,掛上村民耕作的老照片,淘汰的風谷機、竹筐、舊犁頭,成了田間村口的藝術裝置,還有村民晾曬糧食、田間勞作的日常,也成為游客眼中流動的風景。村民常拉著朋友和游客,自豪地指著照片和老物件,講過去的故事。
她還教村民改造庭院、設計小店,把農耕元素融入經營,又策劃了豐收藝術節,讓游客不只來拍照,還愿意留下來吃農家飯、買土特產。雙節期間,3萬余人次游客為村民帶來了20余萬元增收。
留得住鄉愁,嘗得到甜頭。陽泉之變,正是南平“武夷百村”計劃的縮影。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周邊,百余座各具風骨的古村落星羅棋布,南平市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文化特色等條件,將這些村落項目分為農文旅融合、歷史文化、生態康養、主題體驗等不同類型,在招引企業合作的同時,選派文化特派員進村挖特色、找路子。他們深入基層一線,圍繞“武夷百村”建設要求,各展其能,挖掘村里的老建筑、老手藝、老故事等,將其變成游客愿意看、愿意買、愿意回頭的“寶貝”。
在松溪縣,文化特派員雷希穎主導設計的“1955·糧倉里”主題街區成為文旅新地標。他堅持“不拆一磚、不毀一梁”的理念,用文化敘事讓老糧站“說話”,用層級式場景帶領游客穿越時空,通過老建筑講述松溪縣糧倉70年的改革與變遷。雙節期間,街區日均客流量達1.03萬人次,累計營收超百萬元。
在建陽區馬伏村,南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徐永生積極推動“我和我的祖國”民間藝術大集落成,剪紙、建盞、點茶等非遺技藝輪番上演,游客看得挪不開腳。
在武夷山市五夫古鎮,復旦大學旅游學系教授沈涵及其團隊參與設計的“朱子故事繪本墻”“禮儀互動沙盤”等趣味裝置,成為熱門的親子打卡點。
在邵武市大埠崗鎮,邵武市三角戲(儺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文娟推出的儺舞沙畫、連史紙燈、連史紙拓印、儺牌等特色文創產品,為文化愛好者提供多元的消費選擇。
在光澤縣崇仁古鎮,省級非遺“建昌幫”中藥炮制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邱晗在崇仁鎮建昌幫展覽館為游客現場展示“白藥飛、水法煅”等特色炮制技藝。
文化與鄉村正在閩北大地上碰撞出一幅幅秋日盛景。
接下來,南平將以“武夷百村”為重點,結合不同村莊類型“精準派將”,以“協會+”“團隊+”等模式支持“文特派”工作,讓鄉村文旅持續長虹。
越來越多的“文特派”正穿行于閩北山水之間,“武夷百村”,正成為既有鄉愁又有盼頭的詩意家園。(來源: 閩北日報 作者:王玥明 陳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