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月12號最新消息,近日,“冰箱貼已經比冰箱貴了”的話題悄然登上熱搜,引發廣泛熱議。
許多網友曬出自家冰箱:原本樸素的冰箱門被密密麻麻的旅行紀念、文創聯名、藝術家合作款冰箱貼覆蓋,有人坦言“收集這些貼的花費早夠買臺新冰箱”。
![]()
曾幾何時,冰箱貼只是充當便簽、照片的固定工具,如今卻演變成承載記憶與審美的收藏品。
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林小姐向記者展示她的“寶藏”:從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微縮浮雕到京都清水寺的櫻花琉璃,近百枚冰箱貼記錄著她十年來的旅行足跡。
![]()
“每枚都是一段故事,看到它們就像重游故地。”她的收藏總價已超五千元,遠超冰箱本身的價值。
這并非個別現象。某社交平臺上,“冰箱貼收藏家”話題瀏覽量突破3億,用戶們交流著各國淘貼攻略、限量款搶購心得。
![]()
巴黎圣母院火災后,相關紀念帖價格飆升;故宮推出的二十四節氣系列需預約搶購;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貼成為代購爆款……這些單價數十至數百元的小物件,正構筑起龐大的“貼經濟”。
于是,網友們開始討論,為何消費者愿意為小小磁貼一擲千金?到底是否值得呢?
![]()
心理學專家指出,這契合了“體驗經濟”的崛起。“在物質豐裕時代,人們更愿為情感聯結付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明分析,“冰箱貼是記憶的物化載體,通過收藏行為,消費者構建著自我敘事與身份認同。”
與此同時,文創IP的賦能極大提升了冰箱貼的附加值。數據顯示,故宮文創每年推出新品超百款,其中冰箱貼是最暢銷品類之一;盧浮宮年度紀念品收入中,磁貼類貢獻近三成。這些承載文化符號的產品,讓消費者得以用較低成本觸摸藝術殿堂。
![]()
面對這股熱潮,也有聲音呼吁保持理性。有網友算了一筆賬:某網紅咖啡店推出的城市限定貼每月更新,全套年消費近三千;“追系列就像無底洞,突然發現夠買臺雙開門冰箱了。”部分消費者開始反思這種“細水長流”的消費是否值得。
更值得關注的是,冰箱貼的社交屬性正催生攀比風氣。在收藏圈,擁有稀有款成為地位象征,某藝術家聯名款在二手市場被炒至原價五倍。這種異化現象讓簡單愛好變了味。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