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時,為了解我國的原子能研究的具體情況,他特地邀請科學家錢三強、李四光等人到現(xiàn)場為中央領導上了一堂關于原子能的課。
![]()
上課的時候,李四光先上臺通過實物展示的方式,給中央領導講解了鈾礦石與原子能的關系。緊接著,錢三強上臺講述核物理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沒想到剛講了一半,毛主席突然提出來了一個問題,難倒了這位科學家。毛主席說:原子是由原子核、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zhì)子、中子組成的,那么質(zhì)子和中子又是由什么東西組成的呢?
錢三強回答說:質(zhì)子、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它們是最小的,不可分。沒想到毛主席當場說出一番話來,反駁了錢三強的觀點。
盡管毛主席是以哲學的角度,而非物理學的角度講出的這一番話,但是在場的科學家們無一不信服。
從此,我國物理學家就按著毛主席的這一思想進行深入研究。終于在六十年代中期,開發(fā)出了一個關于“基本粒子”的“層級模型”,并破天荒地提出了“層子”、“無子”與“毛子”的概念。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國的“層子模型”理論打破了西方“夸克”理論在認知上的局限,讓中國高能物理研究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水平。
![]()
由于中國高能物理界取得的這一系列突破,是在毛主席哲學思想引導下達成的,所以在1977年的時候,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后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拉肖提議,把“構成物質(zhì)所有假設的組成部分,命名為‘毛粒子’。”
毛主席到底對錢三強說了什么,他的哲學理論基礎又源自哪里呢?格拉肖為什么要以毛主席的名字來命名“構成物質(zhì)所有假設的組成部分”呢?
原來,1955年那一次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毛主席對錢三強說:“從哲學的觀點上來看,物質(zhì)是無限可分的,所以質(zhì)子、中子也應該可分。”
其實,毛主席并不是第一次提出“物質(zhì)無限可分”的觀點。據(jù)毛主席晚年的私人醫(yī)生徐濤回憶,1953年的某一天,毛主席和他在菊香書屋外面散步時,就提到過同樣的看法。
當時毛主席和徐濤談論原子時說:“公元前五百多年,墨子就提出過‘端’這個概念。‘端’是物質(zhì)的最小組成部分,他提出的時間比外國人要早。”
然后毛主席又問徐濤,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做:“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徐濤說不知道。毛主席就告訴他,這句話出自《莊子》。
![]()
這句話的出現(xiàn),說明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近五百年間,中國古人對世界物質(zhì)構成的認識,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墨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理論著作《墨子·經(jīng)下》中有一句話:“非半弗斫,則不動,說在端。”
意思就是說,物質(zhì)不斷從中間分開,直到分不動了,得到的那個東西就叫“端”。“端,無間也”,端是無法再分的。
時間最小的單位叫做“始”,物質(zhì)最小的單位叫做“端”,這是墨子的時空論。然而,到了莊子那個時代,已經(jīng)有不少人認為物質(zhì)是“無限可分”的了。
在《莊子·天下》中,莊周提到——惠施與戰(zhàn)國的辯士們討論的題目里有一項,就是關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尺長的棍子,每天截掉它的一半,一萬年都截之不盡。惠施是“名家”的開山鼻祖,一位哲學僧人,莊周本人其實一直把他的話當成奇談怪論來講。
![]()
莊子是老子的學生,老子在他的《道德經(jīng)》中是這樣認識世界的。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在老子的認知里面,世界是有窮盡的,它的源頭就是“太一”。
只不過老子的“太一”,并不是指物質(zhì)實體,而是指一種自然規(guī)律和天道,但是《道德經(jīng)》的這種表述,總是讓人聯(lián)想到這個物質(zhì)世界,還是有窮盡的。
而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代,卻有很多古代思想家專門去研究了世界的本源,于是提出了很多關于物質(zhì)構成的假想。
惠施與辯士們爭論的,就是他們當時的假設。這種關于物質(zhì)無窮可分的理論,在中國古代的禪學里面,似乎也有蹤跡可循。
比如禪學家經(jīng)常提到“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納須彌于芥子”。世上萬物不管你從人的角度看著多么渺小,它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世界,或者說一個微觀的小宇宙。
就像芥子,本來只是一粒蔬菜的種子,可是只要你的想象力足夠豐富,它是可以容納下一座須彌山的。
這種理論雖然沒有直接涉及“物質(zhì)無限”可分,但是也可以從側面證明,中國古代有一部分哲學傾向于認為世界是無窮無盡的。
![]()
古希臘“原子論”的提出者德謨克利特,是和墨子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所以他們的認識水平是相當?shù)摹?/p>
但是西方世界從德謨克利特所處的時代算起,一直到18世紀以前一直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小的物質(zhì)就是原子。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西方人對物質(zhì)世界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落后于中國。
毛主席和徐濤談論了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又向后者詢問,西方人在十八世紀以后,是怎么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成見。
徐濤就把近代西方科學發(fā)展的歷史給毛主席簡單講述了一遍,其中提到了居里夫人、圓周率等話題。于是毛主席就說:“你看他們,頭腦好就是要會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迷信權威。”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都是我們?nèi)搜鄄荒芸匆姷模髞砦覀儼l(fā)明了顯微鏡,很多東西能看到了,但這并不表示我們看不到的一切就不存在。
原子核里有質(zhì)子、中子,那么質(zhì)子和中子里面,還有沒有別的什么呢?1957年,毛主席訪問蘇聯(lián)的時候,在共產(chǎn)黨與工人代表大會上,他又重申了這一觀點,堅持認為質(zhì)子、中子還可以再分。
![]()
這一次,毛主席提到了辯證唯物主義。原來恩格斯和列寧當年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們都認為物質(zhì)是可以無窮再分割的。
恩格斯從哲學的視角指出:“原子絕不能看成簡單的東西或者已知最小的實物粒子。”列寧則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提出:“物質(zhì)的‘本質(zhì)’和‘實體’是相對的,它們只代表人對客體的認識和深化。”
人們對于物質(zhì)的最小狀態(tài)的認識是有階段性的,所以作為一名辯證唯物主義者,他堅持認為“自然界是無限的”。
事實證明,他們的看法都是正確的。后來科學家的確在質(zhì)子、中子之后,又發(fā)現(xiàn)了反質(zhì)子、反中子,發(fā)現(xiàn)了介子、光子等各種“基本粒子”。
毛主席是一位精通舊學,知識淵博的偉大思想家。他二十年代開始接觸共產(chǎn)主義思想與辯證唯物主義,所以他憑借自己對于中西方哲學的了解與深刻認識,堅持認為“物質(zhì)可以無限再分”。
盡管毛主席不是物理學方面的專家,但他為打破學術界在認知層面上的“自我禁固”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多次在國內(nèi)、國際相關會議上提到這個問題,最終成功推動了中國的高能物理學研究發(fā)展。
![]()
1966年,中國公布了“層子模型”。那時,西方世界剛剛提出它們的“夸克”理論模型。當時的西方人還只是認為“夸克”是一個“沒有實體”的符號,于是中國的理論物理研究成果一下子轟動了全世界。
1976年,毛主席去世。第二年在美國召開了一個粒子物理學專題研討會,前文提到的著名科學家格拉肖就在這次會議上提出,要把一切粒子物理研究中假設的那些粒子,統(tǒng)一命名為“毛粒子”。
因為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最初是由毛澤東思想指引著大家去探索,并最終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存在。
有人說,哲學是世界上一切科學的本源。在科學還沒有誕生之前,人們就是通過哲學,以假想的方式去認識這個世界。
一開始哲學家們是通過思想與提問題的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還可以通過實驗和調(diào)查研究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科學因此而誕生。
但是科學視野下的世界,并不是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全部。它僅僅是在我們“認知范疇”之內(nèi)的東西。
![]()
這就好比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白烏鴉”時,他會認為天下的烏鴉肯定是黑色的一樣,但是事實的真相絕非如此。
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很早就認識到迷信權威,人云亦云在革命工作中是要不得的。這一點,從他二十年代上井岡山時就體現(xiàn)出來了。
當時國內(nèi)的共產(chǎn)黨人對共產(chǎn)國際有一種精神崇拜,王明等人的“左傾”思想一度在紅軍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毛主席從實踐論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的革命不能完全照搬蘇聯(lián),應該“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他的看法是對的。
想不到在解放以后的物理學研究領域,毛主席又一次以獨立的思想,與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成功引導我們科學戰(zhàn)線上的工作人員,在高能物理研究領域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
盡管格拉肖提議用毛主席的名字命名“毛粒子”這件事,最后沒有得到與會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但是關于“毛主席與原子論”的這一段佳話后來還是廣為流傳,并為所有人津津樂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