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特朗普的“保護費”勒索,一邊是朝鮮半島的戰爭風險,韓國總統李在明剛上臺就被迫走鋼絲。可美國智庫突然點名批評韓國“不聽話”,甚至要把駐韓美軍調去臺海當“炮灰”——這場盟友游戲,為何突然成了要錢又要命的生死局?
觀察者網消息稱,日前,美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布了一份直白的報告:在美國的對華戰略競爭中,并不是所有盟友都能發揮同等作用,比如,在亞洲,日本是牽制中國的“王牌”,作用最顯著,而韓國根本不聽話,反成了“軍事負擔”。
報告對比日韓時用了一定的量化分析:
日本與美國合作領域覆蓋情報、軍事、科技,且全面配合美國對華圍堵,甚至主動炒作“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
而韓國,不僅駐韓美軍卻被朝鮮牽制,一旦半島生變,美國可能被迫卷入戰爭;
此外,在李在明執政后,雖表面維持美韓同盟,實際卻悄悄轉向與中國、朝鮮改善關系,甚至拒絕配合美軍在臺海問題上的行動部署。
李在明此前公開批評“域外勢力不應破壞區域穩定”,并推遲了美韓聯合軍演。青瓦臺內部文件顯示,政府正評估減少對美半導體依賴的方案,同時加快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這些動作被智庫解讀為“戰略性疏美”——不是對抗,而是自救。
李在明上臺后的外交轉向,絕非一時興起。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大刀”,韓國經濟首當其沖:2025年初,美國要求韓國追加3000億美元對美投資,甚至索要駐韓美軍基地土地所有權;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對韓征收的高額關稅已導致韓國出口企業損失超百億美元。
韓媒《朝鮮日報》直言:“美國要錢之后,現在要命了。”
![]()
這種“既要錢又要地”的霸權行徑,迫使李在明不得不尋找新出路。
而中韓貿易數據成為關鍵突破口。
據2025年韓國海關統計,中國連續第二年穩居韓國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突破4000億美元,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合作增速超預期。
李在明曾公開表態:“中國是搬不走的鄰居,對抗只會讓韓國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這種務實態度,與尹錫悅時期盲目親美的政策形成強烈反差。
更深遠的原因在于朝鮮半島局勢。
李在明政府多次向朝方釋放緩和信號,試圖通過對話取代對抗。若韓朝關系改善,駐韓美軍的“存在價值”將大幅縮水——這正是美國急欲阻止的局面。
對于這份報告,韓媒稱之為“盟友價值評估表”,字里行間透出美國的焦慮:對華包圍圈存在缺口,若韓國不站隊,美國戰略將失去關鍵支點。
日本雖積極,但軍力有限;菲律賓搖擺不定;澳大利亞遠在南半球。唯有韓國地處東北亞要沖,且擁有全球12%的半導體產能。
![]()
若能迫使韓國徹底選邊,美國就能構建“日、韓、臺灣省”鐵三角防線。
但美國低估了韓國的民族意識。
最新民調顯示,78%韓國民眾反對介入臺海沖突,連保守派也警告“不能為他人火中取栗”。
與此同時,朝鮮在9月試射新型巡航導彈,直言“將視駐韓美軍動向采取反制”。這意味著,美國若強行調動駐韓美軍,可能同時引爆朝鮮半島與臺海兩場危機。
對此,李在明政府自然不愿意完全配合美國的戰略行動。
面對韓國的“離心”,美國迅速出招。
美國陸軍部長宣布:駐韓美軍任務范圍將擴大至“應對中國威脅”,包括可能介入臺海沖突。這一轉變意味著,美軍首次公開將韓國基地納入對華前沿陣地。
日媒分析稱,此前美軍干預臺海多依賴沖繩基地,如今強行拉韓國“入局”,既是對李在明的警告,也是為特朗普的“印太戰略”補足短板。
![]()
事實上,美國智庫配合炒作“中國威脅論”,甚至拋出“日本比韓國更安全”的荒謬結論——其報告聲稱“中國不敢動日本”,也是試圖用心理戰逼韓國就范。
而美國將日本視為“最優盟友”的背后,是東京的徹底戰略依附。
剛剛,高市早苗上任自民黨總裁后,迅速表態支持美軍介入臺海,甚至揚言“日本需像牛馬一樣為盟友服務”。
然而,這種極端親美立場很快引發國內反彈:在野黨聯合抵制其政策,務實派議員施壓要求改善對華關系。
迫于壓力,高市早苗被迫取消原定參拜靖國神社的計劃——這一妥協暴露了日本右翼與美國利益之間的深層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日本的支持并非無條件。
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增加軍費至GDP的3%,并全面開放美軍基地使用權。這種過度索取已引發日本民眾抗議,民間“反美挺中”聲浪悄然升溫。
![]()
若高市早苗政權倒臺,美國在亞洲的“王牌”或將瞬間崩盤。
此外,日本經團聯其實已經在悄悄擴大對華投資了,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公開反對“供應鏈脫鉤”。當美國期待日本成為“反華先鋒”時,日本企業也正在一步步證明:與中國脫鉤是偽命題。
事實上,當前韓國的困境,就是全球中小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縮影。
李在明政府若想真正擺脫美國控制,需在三條戰線同時發力:經濟上深化與中國的產業鏈融合,政治上推動韓朝和解降低安全依賴,軍事上拒絕美軍擴大基地用途。
日前,韓國軍方已明確拒絕美軍在韓部署中程導彈的計劃,這一舉動被視為對華盛頓的正面回擊。
而中國始終對韓國展現善意。外交部多次強調“中韓合作互利共贏”,并主動擴大進口韓國半導體、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與美國的霸權壓迫相比,中國更注重通過經濟共生構建信任——這種差異化策略,正逐漸瓦解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
當美國用“盟友”之名行“傀儡”之實時,李在明的掙扎恰恰揭示了國際政治的本質:小國生存之道不在于選邊站隊,而在于能否守住戰略自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