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雷軍的年度演講如期而至,現場依舊坐得滿滿當當,燈光打在他身上的瞬間,恍惚還能看到幾年前“雷布斯”意氣風發的影子。
![]()
可打開直播評論區,畫風卻徹底變了——“別講夢想了,先解決提車”、“又玩大字吹牛小字免責的套路”、“小米17的問題還沒說法呢”,滿屏的質疑聲把這場本該熱鬧的發布會變成了大型“翻車現場”。
![]()
誰能想到,曾經靠“為發燒而生”圈粉無數,用勵志故事就能讓米粉熱血沸騰的雷軍,如今連講雞湯都沒人愛聽了。
這一切不是突然發生的,看看小米今年接連爆出的負面新聞,就知道這場翻車早有預兆。
9月中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直接發布公告,因軟件系統存在安全隱患,召回11萬輛小米SU7標準版。雖說只是遠程升級修復,但想想自己開的車藏著安全隱患,換誰都別扭。
還有提車難的問題,有用戶去年12月就下了單,到今年國慶還沒見著車,4S店只說“產能緊張”,轉頭卻有黃牛加價兩萬轉手賣現車。
![]()
有車主去直播間問雷軍,得到的回應是“正在全力解決”,可直到演講當天,官方也沒給出具體的交車時間表。
這種情況下,雷軍在演講里大談“造車頂住了多少壓力”,自然引來滿屏的“呵呵”,畢竟比起聽奮斗故事,車主們更想要一輛實實在在的車。
其實雷軍的演講套路這些年從沒變過,無非是“回憶奮斗史+訴說當下難+展望未來夢”的老三樣。
前幾年這招特別管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大家愛聽勵志故事,覺得跟著雷軍這樣的老板,小米的產品肯定差不了。那時候就算手機有點小毛病,米粉也會說“雷總會改的”;就算家電偶爾出問題,也覺得“性價比在這擺著”。
可現在不一樣了,大家手里的錢花得越來越謹慎,不再愿意為空洞的夢想買單,更在乎產品好不好用、售后靠不靠譜。就像有網友說的:“以前聽雷軍講放棄高薪創業,覺得特別燃,現在自己隨時可能被裁員,只覺得這故事離自己太遠。
當“55歲正是闖的年紀”從雷軍嘴里說出來時,屏幕前的中年人正為“35歲危機”發愁;當他說“供兩個孩子(造車造芯)壓力大”時,普通用戶正為小米提車難的問題犯難。
不是雞湯不好喝了,是喝雞湯的人心態變了,大家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實在辦法,而不是畫餅充饑的夢想。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大家對小米“大字宣傳小字免責”的操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現在卻開始較真。小米17 Pro的“逆光之王”標注“設計目標”,SU7的“超強鋼車身”注明“材質項目名稱”,小米SU7 ultra海報上寫的是地表最快,然后用小字注明:目標成為。這些以前沒人在意的細節,如今全被網友扒出來吐槽“太雞賊”。
![]()
![]()
![]()
這背后其實是信任的流失——當產品問題越來越多,大家自然會盯著每一個宣傳漏洞,曾經的“寬容”也變成了“挑剔”。、
看看和雷軍同期的企業家,余大嘴早就減少了高調宣傳,董明珠也收斂了不少,大家都在學著貼合當下的輿論氛圍。可雷軍還在沿用老一套的話術,沉浸在自我感動里,難免會被聽眾拋棄。
資本市場的反應更直接,演講結束第二天,小米股價就開始大跌,連著跌了四天,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說明大家對這套“雞湯+情懷”的玩法已經審美疲勞。
![]()
![]()
雷軍的演講失去魔力,本質上是企業發展跟不上輿論期待,話術沒能接住時代情緒。曾經的小米靠真誠和性價比打動人心,可如今產品問題頻發,核心業務疲軟,卻還在靠勵志故事掩蓋短板,聽眾自然不會買賬。
就像有人說的:“以前覺得雷軍的故事很燃,是因為能在小米產品里看到誠意;現在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可誠意早就沒了。”
其實對小米和雷軍來說,現在醒悟還不晚。55歲的年紀,不需要再靠“闖勁”博眼球,把手機品控抓牢,把造車產能提上去,把售后完善好,比講一萬句夢想都管用。畢竟在這個大家都追求實在的時代,考驗企業家的從來不是講故事的能力,而是解決問題的實力。
這場演講翻車或許是件好事,它提醒所有企業: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留住人心的永遠是過硬的產品和真誠的態度,而不是那些聽著熱血、實則空洞的雞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