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欄“精品資源” 免費領取2300套PPT模板
作者丨帆書· 楊正楊
來源丨帆書樊登講書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薦丨勵職派丨ID:tmp_356139977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痛苦時刻?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領導還是不認可;
說了好多遍了,父母怎么還是不理解;
腦子里總充斥著關于他人和世界應當如何的念頭……
這些你以為很正常的情況,正是我們煩惱的來源——執念。
《我可能錯了》一書中提到:
“沒有別的人或事有義務改變,好讓你我的生活輕松些。”
這本書是作者比約恩人生的最后一本書。
他26歲時突然辭去工作,剃度出家。在林中苦修17年又突然還俗,但無法適應社會導致抑郁,走出抑郁后又確診漸凍癥,生命只剩3年。
在人生的最后幾年,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所感所悟寫成了本書,告訴我們擺脫痛苦的方式——放下執念。
![]()
一切煩惱皆執念
張小嫻說:
“無法控制別人對我做些什么,卻又執著于別人對我做些什么,這多傻啊?凡有執著,就有痛苦。”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但有時過度執拗會讓人忘了初心。
比約恩修行多年,盡管明白這個道理,但有時還是會陷入其中。
有一天早上,他在吃早飯時跟妻子伊麗莎白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
他覺得妻子不該沒跟他商量就替他約了下周的看病時間,而應該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妻子對此做出了解釋,強調了他病情的緊急和醫生的建議。
在逐漸升高的語調中,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并且隨著倆人的對話,也發現了自己的立場站不住腳。
可此時他完全被“我要維護自己的信念”所控制,開始搜羅一些故意曲解的道理,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
他明知道這么做的荒謬,以及悶悶不樂的后果,但還是由著怒氣和事情發展下去
這種“你該怎樣”“我沒錯”的執念,讓他忘了事情的初衷,失去了理智。
佛陀有個偉大的發現:
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很大程度上而言,當我們感到氣憤、壓力、悲傷、焦慮時,通常是由我們執著固守的念頭引起的。
執念不同于普通的愿望和目標,而是一種帶有強迫性的,難以擺脫的思維模式。
我們容易執著于這些念頭中而不自知,但一旦發現非我所愿,就會陷入煩惱。
要知道,沒有什么理所應當,人生不一定如你所愿。
放下執念,也就放下了痛苦。
當你不再期望生活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就擺脫了限制自己的牢籠。
![]()
固執己見,會讓人失去更多機會
雨果說:
“沒有智慧的頑固,就是愚蠢加荒謬,并且使得人越來越蠢,事情也就更加糟糕。”
不禁想起國外一則關于固執的現代寓言小故事。
約翰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信徒,他每天禱告、讀經,嚴格按教義生活,堅信上帝會保佑自己。
有一天當地發生了洪水,約翰被困在了家中,但他心中并不慌亂,因為他知道上帝會來救他。
果然,有一艘船經過,但被他拒絕了,說“上帝,會來救我的”,船只好開走先去救其他人了。
眼看水越漲越高,約翰也爬到了屋頂,繼續虔誠的禱告。
不久,又來了一架直升機,也被他拒絕了,說“上帝,會來救我的”。
無奈,飛機只好離開了。
隨著洪水越漲越高,約翰最后也沒等來“上帝”,終于被大水吞沒了。
到天堂后,他憤怒的質問上帝為什么不救他,上帝嘆了口氣說:
“我飄過去了游泳圈,派了一艘船,還有一架直升飛機,但你都視而不見啊。”
原來,他固執的期待某種“超自然的上帝神跡”。
生活中往往是那些最難以釋懷的觀念,會對我們造成最大的傷害。
《禪與心理分析》中說:
“人一有執著,便有了局限,人生的格局也就被限制住了。”
不要在篤定的狀態中固步自封,否則會變得冥頑不靈,錯過許多美好。
在面對世界時,要破除己見,充滿好奇,時時留意,時時覺知。
不帶偏見地傾聽,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
越是學會放手之道,我們就越能受益匪淺。
放開對執念的執著,既是一種解放,也是智慧的標志。
![]()
放下執念,一切皆會過去
作者在書中寫道:
“不要盲目相信你的每一個念頭。
每個人都能選擇對念頭予以助長或壓制,每個人都有能力選擇改變與否。”
一味活在限制性的信念里,不僅讓人失去更多可能性,更會陷入無盡的煩惱循環中。
敞開心扉,放下執念,每個人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新世界。
1.多呼吸,少思考
泰國僧侶阿姜查說:
“有些人終其一生,卻一次也沒有真正感知到呼吸在身體里的進出。他們距離真實的自己如此遙遠。”
我們的大腦經常會將身體和思想視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將二者混為一談,但事實并非如此。
比約恩在26歲陷入絕望時,嘗試進行了15分鐘的呼吸冥想。
盡管當時并沒有讓他從紛亂如麻的思緒中解脫,卻賦予了他一種奇妙的自由感。
思緒沒消失,但卻不再像從前那么讓他昏亂了。
他仿佛在精神上后退了一步,拓寬了視野,開始意識到自己雖然能產生思想,但卻并不等同于自己的思想。
思想本身不是問題,但盲目的執著于想法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當我們陷入某個念頭導致內心煩躁時,可以試試感受自己的呼吸。
把自己上半身想象成一個空瓶子,吸氣時水從腳底上升,呼氣時水落了下去。
這一呼一吸,就是當下最重要的。
有意識的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可以讓我們擺脫內心的混亂,得到療愈和撫慰。
2.運用神奇的曼特羅
曼特羅即語音冥想,是一種把心靈從世俗煩憂等引開的語音。
具體做法是當你感到矛盾正在醞釀,覺得和某人之間要起沖突時,真誠的默念三遍“我可能錯了”這句曼特羅。
當然,作者也提到,這個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畢竟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不會那么理智。
沒有人擅長做自己沒練過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去嘗試,而且在減少煩惱提升幸福感的做法中,很少有比堅定地接受這個理念更有效了。
正所謂:
“境隨心轉”。
同樣的事物,換個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心對了,世界就對了。
![]()
3.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書中提到:
“混亂可能會讓人心煩意亂,但秩序導致的后果更嚴重。”
帶有“應該”兩字的念頭,讓人變得固執、易怒和孤立。
我們不用時刻擔心事情是否按預想的方式發展,從而生活在焦慮中。
比約恩在初到英國道場面對分配工作時,就陷入了心煩意亂的境地。
他看不慣這邊做事沒有規矩,流程不完善,分配工作太隨意等等。
他認為自己是泰國創始森林派道場出身的僧侶,很清楚最正宗的森林派道場怎么做事。
然而主持卻告訴他,是他把拳頭攥得太緊了。
在遇到世界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時,可以試著先用力握緊拳頭,然后展開掌心,將這作為一種讓自己放松的提醒。
嘗試放下那些緊握不放的東西:無論是物品、感覺,還是信念。
少一點應該如何,多一些順其自然地隨機應變,生活會更幸福。
![]()
書中有句話說:
“別忘了給奇跡留點空間。”
生命會按它自己的方式展開,我們只是一個載體,要學會臣服。
放下心中的執念,讓自己靜下來。
你可能不會總是得到你想要的,但總會得到你需要的。
用更多的信任面對生活,我們便能達到更高境界的自由和智慧。
一切自有安排,永遠如此。
宇宙從不會出錯。
愿我們都能對生活多一些信任,接受事情本來的模樣。
點個?,與君共勉。
作者 簡 介 :楊正楊。文章來源 樊 登 讀書( ID:readingclub_btfx),轉載請聯系公眾號。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